在书架上看到这部小说的时候,因为“佚名著”三个字,很想再度把它还回书架上。不过因为出版社是三联书店,我对这个出版社的品质还是比较信任的,再看了一下介绍,才知道杨绛先生居然也译过这部小说,于是很果断地开始阅读。谁知被称为经典的毕竟是经典,这一看就一发不可收拾,捧着书就不忍放下,一口气把它给读完了。小说通过拉撒路到处流浪挣扎求生的历程,展现了中世纪西班牙的社会现状,开启流浪汉小说的先河,成为同类作品的鼻祖。主人公拉撒路在父亲去世后,跟着母亲艰难度日。母亲的情人偷主人的东西给母亲维持生计,事发后受到了法律的惩罚,母亲服从判决带着孩子去做了用人。在瞎子要走拉撒路的时候,母亲同意了,请求瞎子看在拉撒路是个孤儿的份上给予善待。瞎子一口就答应了下来,说他“不会把我当成用人,而是会当成儿子”。然而,跟随瞎子的拉撒路却被主人捉弄取乐,虽然赚的钱不少,却是一个既贪心又吝啬的人。“他差点儿饿死我,给我的吃的还不够半饱”。于是拉撒路只能自己找补,和主人斗智斗勇才得以裹腹。然而主人虽然眼睛看不见,却十分精明,识破了拉撒路的小把戏,一次次打破拉撒路的脑袋,又一次次用酒给他洗伤口。拉撒路终于忍无可忍,诱使这位主人撞了柱子后逃走。然而,拉撒路“才出狼窝,又入虎穴”,他跟随的第二位主人其贪吝的程度更胜一筹,“尽管我曾说瞎子是贪吝的典范,但跟这个教士比起来,简直就是慷慨的亚历山大大帝”。拉撒路的口粮,就是每四天一只葱头,分享一点肉汤和啃过的骨头。因为长期挨饿瘦弱得不行,再加上怕碰见一个更糟的,拉撒路只能忍受折磨。靠凿箱子的窟窿偷一点面包,但“勤快”的主人很快就把箱子给钉死,“堵上了我的慰藉之门,却打开了艰辛之门”。拉撒路偷配了钥匙,靠磨一点面包皮充饥。最后事发被主人打了一棍子赶走。第三个人主脾气倒是好的,对拉撒路既不打也不骂,却穷得要靠拉撒路乞讨的食物裹腹,还偏要装出一副清高的模样。但拉撒路很爱戴这位主人,因为“我知道他什么也没有,没法给我更多”,所以拉撒路对主人同情多于敌意,很多时
候“我为了能带回住处点吃的让他充饥,自己只好忍饥挨饿”。但是,“厄运还是不肯满足”,就连这样艰辛的生活也不能维持下去,主人因为负债累累独自逃走。拉撒路很快又跟了第四个、第五个、第六个……主人,成年的拉撒路得到了留在教堂做用人的机会,四年后跟了一个公差,因为干得不错,大司铎把女仆嫁给了他,虽然妻子和司铎的流言甚嚣尘上,但拉撒路还是过上了太平日子。小说篇幅不长,连导读和译后记也才五万来字,但这部成书于中世纪的小说,可谓流浪汉小说的开山之作,有人说是开了近代长篇小说之先河,确立了现代小说的基本特征,例如个性鲜明的人物,曲折的故事情节,典型的环境等等,通过拉撒路跟随着一个个主人,品尝了人间艰苦,反映了中世纪西班牙的社会风貌,尤其是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小说幽默辛辣,让人想到了后来出现的经典长篇《堂吉诃德》。可以说,这部连作者名字都不可考的小说,在西班牙的小说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小癞子》之后,出现了很多模仿其故事和写作手法的小说,其中不乏成就不错的。拉撒路这个人物形象,也和堂吉诃德、桑丘·潘沙等一起,成了世界文学的不朽典型。当我们读到那些反讽的文字,总会忍俊不禁,然后又忍不住同情拉撒路的遭遇。这一次次的不幸,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即使最终勉强算是成了家立了业,就真的告别了不幸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