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两会”报道的变化看我国新闻改革的深化
卓九成
每年一次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集中民智决定国家大政方针和发展走向的大会,是每年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备受国内外各大媒体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就去年和今年全国“两会”来说,仅在大会新闻中心登记采访的国内和境外记者就多达近3000名。因此可以说,“两会”报道也是传媒界的大聚会,是各类各大媒体比拼实力、展示水平的大舞台。
笔者从1992年开始,多次由《陕西日报》派往北京采访报道“两会”,对近几年“两会”报道的悄然变化有着深刻的感受和体验。这些变化折射出我国新闻改革在不断深化。
去地方媒体只允许省报、省电台、省电视台派记者采访。现在各地都市生活类媒体经批准也可派记者采访,只是数额有所限制。允许电视参与报道,开始也只有中央电视台有权进入会场采访。现在省级电视台经批准都可进入会场采访。近两年,上海东方电视台、广东、江苏、浙江等不少省级电视台都在北京设立了演播室,抽调精兵强将,打破过去只报道本
省新闻的界限,立足本省,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和报道全国“两会”盛况,及时向本省受众传播“两会”信息。“两会”新闻中心还专门为记者报道提供资料、信息查询服务。新华社、《人民日报》把“两会”新闻报道中心也搬进了人民大会堂。
在增强公开性的同时,“两会”报道的范围在逐年扩大。从程序性报道到领导同志活动报道,再到代表委员的讨论发言;从大会安排召开新闻发布会到各代表团举行新闻发布会,再到个别政协委员根据媒体记者要求举行新闻发布会;从有限开放记者对各代表团集体讨论和政协委员按界别分组讨论的采访,到近几年逐步全面开放记者对人大各代表团和政协各界别的采访;所有这些变化,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新闻改革的缕缕春风。在2004年的“两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委员萧灼基和吴敬琏分别举行记者见面会,就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阐发自己的观点,引起了很大反响。今年“两会”上,数名出席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营养学家在驻地专门就国民营养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同在今年“两会”,陕西省人大代表团首次对境外媒体开放,吸引来了不少记者采访,扩大了陕西的对外影响。
告》、《国家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两院”工作报告》,以及审议通过国家重要的法律法规等。这些都是老百姓所关注的,与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因此也是媒体必须首先要关注和报道的重要新闻。但是从新闻的贴近性和关注度上来说,老百姓最为关心和关注的是与自己利益最直接、最眼前、最需要解决的事。把对国家大事与对普通百姓所关心的切身“小事”有机地融合起来报道,及时反映民声、民意、民愿、民情、民事,是近年来全国“两会”报道的另一重大变化。
笔者感受到,每年“两会”媒体报道的热点、难点问题,大都是老百姓在当前或某一时期议论最多、关之最切的问题。就近几年的全国“两会”报道来说,2004年各媒体关注较为集中的热门话题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宏观调控、遏制医疗腐败、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就业和社会保障、实现中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自身建设、依法保护合法的私人财产、尊重和保护人权、建立健全法律体系等10多个问题。2005年各媒体关注较为集中的热门话题有: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转变增长方式,区域协调发展;深化国企改革,引导非公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确保社会稳定;惩治腐败,清明政治;提高农民工待遇及确保困难群众生活;加强矿山、食品安全;缩小收入差距、贫富差距;扩大就业与社会保障;房屋拆迁等10多个问题。今年“两会”报道的热门话题主要集中在国家“十一五”规划,加强人民政协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问题,扩大农村合作医疗面,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遏制公务消费等问题上。在媒体关注的这些热门话题中,有关民生的话题越来越多,且反映和报道的问题越来越尖锐,越深刻。
新闻要反映民声。媒体对社会不公和丑恶现象的抨击,既是媒体的责任和新闻的本质要求,也是一种社会进步。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媒体进一步加强了对民生问题的报道。《一黑二斜三苦四丑——代表委员给教育不公画像》,这是3月8日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一版的一
今传媒2006.06
一、“两会”报道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在不断增强
过去的全国“两会”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一样,是不对外公开的“秘密”会议,因此新闻报道的限制相当严格。以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两会”报道开始逐步走向透明和开放。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杨正泉把“两会”报道的经历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第一、最早是媒体几乎不作报道,只在会议结束后发布一个公报;第二、有限制地报道,比如《政府工作报告》在人大会议审议通过后,过几天媒体统一刊登由新华社编发的报告全文;第三、会内会外基本上同步报道;第四、十六大以后,新闻报道更加及时透明。我们看到,近几年的“两会”报道,电视开始现场直播,允许大量境外媒体采访报道,网络媒体也同时开始介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报道平台,而且所涉及的范围也在逐年扩大。
1992年,笔者第一次参加“两会”报道,当时也只有数百名国内媒体记者和极少数港澳台记者,“两会”报道还没有对国外媒体开放。近两年,采访“两会”的国内外、海内外记者都在2900多名。过
二、“两会”报道更加关注民生、关注基层、贴近群众
每年一次的全国“两会”,其主要任务是审议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政协工作报告》、《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报
17前沿观察
篇报道,我们从中看到了代表委员和媒体所具有的强烈的责任感。“水费涨了,煤气费涨了,电费涨了,景点门票在涨,火车票、汽车票也在涨,怎么什么都在涨不见落呢?”这是一位基层群众的心声和感慨。在今年“两会”上,新华社以《“涨”声响起来,百姓难明白》为题,报道了政协委员建议建立公用事业部门涨价成本公示制度的新闻,为群众说了话。近几年,百姓对行业垄断一直不满,新华社以《看垄断行业如何牟取暴利——人大代表剖析垄断福利“利益链”》为题,揭穿了垄断行业的“黑洞”。如果没有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和新闻改革的深化,媒体的话语权和百姓的知情权就难以得到尊重和保障,这些抨击性报道也难以见诸于媒体。这不能说不是一种进步。
划”、“新闻创新”也便通过“新闻大战”在“两会”期间集中地表现了出来,形成了我国新闻发展史上一种独特的新闻报道现象。
“两会”新闻报道之所以发生了如
此大的变化,原因是来自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决策。2003年3月,也就是在当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作为一件大事抓实抓好。之后,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有关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很快呈现出新的气象:篇幅、字数和时间大大压缩,报道主题和重点更加突出,吸引力感染力明显增强。把时段和版面留给群众一时间成为新闻改革,特别是会议新闻改革的最强音。由此带来的新闻报道变化,也成为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新闻贵新,不仅内容要新,报道的形式也要创新。在近几年的“两会”报道中,各大新闻媒体都在突出各自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加大策划力度,争相创新报道形式,丰富报道内容。《人民日报》连续多年在开办的《两会特刊》中开设了“聚焦国是”、“两会纵横”、“两会视野”、“两会建言”等多个栏目,充分挖掘新闻资源,提高报道质量。新华社以文字、摄影、
音像、网络等多种手段对“两会”进行全方位报道。《工人日报》在推出的《两会特别策划》专刊上开辟“关注公平”、“目击两会”、“建言记录”、“今日热点”等栏目,多角度地报道“两会”、关注民生。《中国青年报》在2005年《两会特刊》上开设“两会聚焦”、“焦点人物、焦点问题”、“议政广场”等栏目的基础上,今年又开设了“数字两会”、“今日话题”、“国是论坛”、“两会记者说两会”等栏目,生动而鲜明。《科技日报》连续多年推出《两会特别策划》,全面而深刻地报道“两会”。2004年,他们在《策划》专刊上连续刊发了“五问食品”、“七问房改”、“八问社保”等一系列深度报道,反映百姓心声。今年“两会”,他们又在《策划》专刊上推出“权威调查系列”、“经典搜索系列”等深度报道,报道代表委员对能源资源消耗、科技自主创新、经济结构调整等国计民生问题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每年在办好以《新闻联播》为主的各档新闻和专题节目的同时,还先后推出了“小丫跑会”、“柴静跑会”、“两会之窗”等一系列视角独特、个性鲜明的特别栏目,拉近了“两会”与观众的距离,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每年全国“两会”的时间虽不很长,但媒体对“两会”的集中报道,却折射出了我国传媒业的发展与变化。今
(作者单位:陕西日报政治要闻部)头,纷纷悬起横幅广告,什么世界杯期间客房大酬宾,什么品美味佳肴,看球星风采……受此渲染,就连西瓜摊贩也心里
三、“两会”报道在新闻改革和策划中不断创新
全国“两会”是一个新闻和信息集中凸现和爆炸的信息场。参加“两会”报道的媒体记者几乎都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在短短的10多天内,似乎每天都有捕捉不完的新闻、写不完的话题。于是乎,如何在有限的节目时段和新闻版面内把最有价值的“两会”新闻奉献给受众,便成为各新闻媒体在“两会”报道上研究和探讨的课题。于是乎,“新闻策
秦中随笔
何必狂炒世界杯
千河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已在德国开战,这对于广大球迷来说,无疑是值得欢呼雀跃的“节日”,加上足球是观众最多的运动,作为媒体及时加以报道、转播,并请行家里手加以评说,指点“江山”,本无可厚非,但近来不少媒体,甚至是商家以过于狂热的心态和方式,大肆炒作世界杯,实在令人生厌。
从消息上看,中国足协已组成庞大的考察团,奔赴德国观摩,“取经探宝”,而许多报社也纷纷派出采访组,去“火线”实况录像,感受现场气氛。不说花费这一块,在网络把世界变小,距离不是问题的今天,有这个必要吗?名为观摩考
察、现场零距离采访,实际上不能排除借机公费出国观光旅游的可能性。好在“世界杯”这个理由太“充足”,太“合情合理”,就是拿到国家体育总局会上,也是绿灯大开的,但有一点我却是坚信不疑的,那就是:即便是中国足协把办公大楼搬到欧洲去,中国国家足球队队员用黄金打造的腿,也未必能把球踢好。
从报纸到电视台,也纷纷调整宝贵的版面和黄金时段,开辟专栏,邀请名人贵宾,高谈阔论世界杯,好像眼下的中国人没有世界杯就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似的,真是这样吗?我看未必。而酒楼宾馆,则大打商业球,街头巷尾、门庭、窗
痒痒,于是便在瓜摊前竖一牌子,上写:“世界杯专用西瓜。”看,够吸引眼球的吧!中国的足球到不了世界杯,西瓜却率先垂范,漂洋过海成了世界杯上的“专用品”,真是笑死人了。
说句实在话,在我们的身边,就大多数人而言,还没有达到说休闲就休闲,说娱乐就娱乐的地步,球迷也仅仅是十三亿人中的小小部分,而真正懂足球理论、理念和竞技战术的人更是少而又少,要不然,咱们的足球水平怎么会老太太照镜子,一年不如一年了呢?作为大众媒体,应冷静些,不要以浮躁之心、浮躁之气、浮躁之举炒作世界杯,毕竟是别人在“娶媳妇”,我们没有必要太过高兴。何况,需要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有那么多,何苦把心思要浪费在相隔十万八千里的异国他乡呢?
18今传媒2006.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