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1101),字子瞻(瞻:往上或前看;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22岁和苏辙同中进士,谥文忠。曾任翰林学士,时人称苏学士;身为长子,人称苏长公,其弟苏辙人称苏少公。他在政治上主张慎重,反对王安石新法(出身地主阶级),但他历任地方官吏,对人民生计颇为关怀。著有政绩。在文学几个方面都有杰出贡献,其作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由于屡遭贬斥,作品往往流露出达观放任,忘情得失的思想。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苏轼到底长什么样?无人得知,但我们可作一翻粗略的考证。初中课文有一篇魏学伊的《核舟记》,其中有一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髯指两颊上的胡子,由此可断定苏有络腮胡子,时人戏称“苏胡子”。
苏轼与妹苏小妹曾有一段趣闻:苏小妹才高八斗,美貌如花,但有个缺陷,额头比较大(大奔头),苏轼赋诗嘻之:
“脚踪未出香房内,额头先到画堂前。”意即苏小妹人在卧室里,准备到客厅,结果人没进来额头先进来了。苏小妹气不打一处来,立即赋诗还以颜色:
“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始流到腮前。”苏东坡去年流了一滴相思之泪,流呵流呵,经过漫长的旅程,到今年才流到腮边,言其脸长(马脸)。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有言:“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文章有多种体式,有诗,有词,有赋,有文,很少有人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苏轼却样样俱佳。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苏轼的意义》中说:“他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北宋名家(《石钟山记》《喜
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见徐来,水波不兴”(《核舟记》));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有宋一代诗歌的新风气(《题西林壁》《惠崇 〈春江晚景〉》《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一扫当时绮艳柔靡的风尚,为豪放词的创始人(《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水龙吟》);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在多种艺术上,苏轼都代表着当时的最高水准,但奇怪的是:苏轼是书法家,有人说他连执笔都不会,身为杰出的词人,李清照却说其不懂音律和句读。李清照《论词》中有:
“至晏元献(殊)、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无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正是其汪洋恣肆的才气所致,
才使他在各种艺术上纵横驰骋,游刃有余。在文学史上,苏词与李白诗一样不可刻意去学,模仿不好就会变成矫揉造作的大喊大叫。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卷一云:“太白之诗,东坡之词,皆是异样出色,只是人不能学,乌得议其非正声?”正说明了这一道理。苏轼在文学史上,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个令人玩味的文化现象。
苏轼在文学史的地位从他的几个雅称就可看出一斑:
1、三苏:
苏洵(号老泉,散文以议论擅长,纵谈古今形势及治国用兵之道,带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六国论》)。
苏轼。
苏辙(议论文不如父兄,记叙文却纡徐曲折,饶有情致,
苏轼说其“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答张文潜书》) 。
2、大小苏:苏轼、苏辙。
(类似的文学世家有“三曹”)
3、唐宋八大家:韩柳,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
(韩柳:韩愈、柳宗元)
苏轼画的真迹不可复见,遗留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就整体来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其文学成就最高的当属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