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
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前部,主要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中的能量的传递流动及其带来的影响和效应。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前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呼应,又对后面的大气运动、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天气和气候等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铺垫的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能量传递过程,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所呈现的资源非常少,只有两段文字和一幅图。仅用教材的资源学生很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要合理补充。
三、学情分析
由于本节内容对于高一同学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而且专业名词较多(如地面反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等)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所以不宜以平白直叙讲解的方式来教授。可以将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简单的过程分别图示讲解,这样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又由于本节内容主要是比较抽象的空间能量传递的过程,所以用图示法和演示法来教授是很好的方式 。另外高一同学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可以用拟人或者比喻的方式来解释引导。如可以讲太阳、地球、大气比作小人,将能量的传递和吸收比作吃饭获得能量。另外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同学们对于新知识“看的着”、“摸得到”。
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能画出大气受热过程示 意图。(2)学生能说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之间的
关系,明确地面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3)学生能够利用本节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1)利用图表引导学生利用大气受热示意图等图表进行识图和绘图,培养学生图形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2)通过拟人、比喻等形象生动的讲解法,学生能从新的角度对地理事物进行从新认识和体会。(3)运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能够解决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对于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同学们初步了解全球温室效应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环保、低碳意识。(2) 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生动形象学习,学生从探究和学习地理事物和现象中获得乐趣,陶冶豁达、积极的情操.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大气受热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重点。(2)由于与后面的热力环流等知识相呼应,故地球表面不同区域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的差异性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重点。(3) 明确地球表面是大气的主要和直接热源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重点。
教学难点:(1)由于高一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读图的能力欠缺,故学生真正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空间环节是难点。(2)由于本节内容牵涉到物理学知识,学生对能量的传递理解较吃力,故能量传递机理是难点
六、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式讲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不急于得到答案,注重学生思考的过程;穿插针对知识点的扩展延伸,使学生将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学习中。
学法:读教材和图: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和文字,正确引导学生如何读图、读教材,在文字和图中找到有用的信息,与文字相结合,归纳地面大气增温过程与示意图并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探究和个人回答问题,加深对地面大气增温过程的认识和记忆,通过课程最后的小结和习题的练习,更有助于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新课导入(起) 教师活动 以生活常识天气预报导入,引出主题 形成概念(承) 学生活动 学生听讲,根据生活习惯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以常识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阅读习惯,提取信息的能力,为老师讲解打下基础 提问看书回答问题:学生思考回答,阅读地面大气增温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用图怎么表示 教材,提取信息,回答问题,了解地面大气增温的基本过程 案例探究(转) 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地面大气增温的各个基本环节(更细致),并以简单的图示表现出来 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全面掌握地面大气的增温过程,从而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包括天气预报有所了解 精神,分析问题,归纳总结能力 拓展延伸(合) 以地面大气增温过程图为例,要求学生正确回答问题 结合课上所学知识,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 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欲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