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的书是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大传媒时代,作者为周志懿。
周志懿,毕业于北京商学院(现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1998年进入长沙晚报社工作,历任长沙晚报社广告部副主任,湖南新闻部记者,发行公司副总经理。2005年底调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事业单位中国出版科学研究院(现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1年6月,调任《中国铝业报》副总编辑。
大传媒时代这本书从传统报业的发展介绍到移动大传媒时代的发展。
书中讲到汶川大地震后四川高校的大二学生张琪通过一条网贴,帮助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实现直升机实现空降的事例,讲述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并从中透视出中国媒体自2008年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大传媒时代。这个时代里,传媒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整合,最根本的改变是网络媒体(主要指微博)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应用,并已然形成产业并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从书中作者附录的2010年刊发于《传媒》书中的“中国传媒发展十大关键词”一文,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即作者认为,当前我国传媒大融合,大繁荣的背后有其深远的背景。新兴传播方式的兴起与受到热捧归根结底于科技的进步及由此带来的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的人的变化。而这种变化首先源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演变。作者在中国传媒发展十大关键词一文中列举的十大关键词是,之一,改革,之二,分众,之三,集团化,之四,跨地域,之五,报业寒冬论,之六,数字化,之七,上市,之八,全媒体,之九,@。之十,移动。
作者在报业的前途在哪里这一章指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形态,从根本上改变了传媒行业的格局。以双向或多向传播为基本理念,以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及其应用相对于传统纸媒而言,极大地适应了与满足了新的社会转型期不断增长的信息需要,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媒体与单向传播方式的局面。因而短短十几年时间内,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受众增长速度最快的媒体。
新时代背景下的媒体要依托发布平台,从版面,屏幕与网页上走下来,只有到受众中去,到线下的实际生活中去,才能通过了解用户的需求找到盈利模式。我们已经处于一个移动大传媒时代。虽然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媒体表面上还在大行其道,但新技术的发明与普及早已在潜移默化中改造着这些所谓的传统媒体,。报纸朝手机,网络,移动终端上延伸,电视与广播巧借短信与网络平台与受众即时互动……那些密布在我们周围的媒体形态,或多或少都已经有了新媒体的成分,那些不知不觉进入我们大脑的信息,都无不反映着新技术无孔不入的能力。而所有这些,都注定对现时代的编辑工作提出挑战,由此,如何适应新技术的发展,用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和传播形式的要求进行编辑成为时下新闻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者在这本书中着重介绍了微博,作者介绍,有学者指出,一方面微博民意汹涌,但另一方面微博情绪化亦非常明显,传播谣言、吐口水、肆意谩骂等不理智行为经常出现,匿名
者除非产生重大恶劣社会影响或损失,如威胁航空器安全等,一般无须承担责任。尤其某些谣言、不理性的流言会对个人、政府、社会造成极大地影响和损害。因此必须审慎看待微博代表的“民意”。特别还要警惕意见领袖或不法商家为自己的目的和独家利益,制造话题,裹挟民意,制造“民意”假象。
作者在本章中讲述,微博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应用,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有今天局面,令很多人始料未及,因而对微博作用,功能及带来的相关问题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微博传播速度快,传播碎片化,互动性强的特点,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但与数年前传统媒体面对互联网崛起的态度相比,此番传统媒体对微博无一例外地是拥抱和主动利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传统媒体开微博热情不减,原因是认识到微博对传统媒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微博是新闻线索地来源,新闻稿件素材的来源,传统媒体扩大影响力的平台。一些媒体据此纷纷利用媒体,除了发布重大新闻题材,征集新闻线索外,还与网友开展互动,意图打造媒体的品牌无形资产。作者举例新周刊利用微博实现让杂志发行量大增。一是一些老读者,本来已经不看新周刊了,一看微博,又引起了他们新的兴趣,他们又买来新周刊,第三是年轻一代的读者,也许他们从来不知道新周刊曾经的辉煌,现在也对新周刊产生兴趣,引来新的读者。
作者指出,一些专家认为微博对原本日益没落的传统媒体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救赎,微博简易互动的特征足可以弥补传统传播方式的不足,为传统媒体积累人气,必将为传统媒体找到新的发展方式。但作者随后又举出一个例子,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尝试结果让人不容乐观。
作为社交化步伐迈得最快的美国主流媒体,华盛顿邮报在Twitter和Facebook这两个社交媒体都投入巨大,并且拥有大量的粉丝。该报每天发布的Twitter稿件是美国媒体中最多的,平均每天98条,因而获得的关注度增长率高达100%,同时在Facebook上也成绩斐然,客户端被下载安装了2500万次。但是作者表明,华盛顿邮报在社交媒体上的投入在2012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没有带来一分钱的经济回报。作者举例可能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正是华盛顿邮报的优质免费内容,而其他国外媒体在Twitter上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把用户引向自己的网站。换言之,他们均无一例外地把微博等社交网站看作是吸引人气的工具,当然绝不是直接吸引到官方微博里,而是直接吸引到自己的官方网站里抑或线下活动当中。
微博能倒逼真相吗?作者在书中举例药家鑫案中张秒代理人为达到目的,利用网民们仇官仇富的心态,从介入药家鑫案开始就表现出传播天分,有意无意的把药家鑫案等同于当时的舆论热点,我爸是李刚案,不断在微博公布诸多疑点,暗示药家有背景,案子有黑幕。他的一系列吻合网民心态的观点得以迅速在网上扩散传播,微博舆论呈现一边倒的趋势,药家鑫被认为是罪大恶极,草菅人命的官二代的形象在社会迅速被确立,要求从快从严处决的社会表达一浪高过一浪。知道药家鑫被处以极刑,微博也未能为药家鑫证明清白。直到2012年7月,药家鑫之父药庆卫诉张显侵权一案在西安宣判,张显从激情代理人悄然变身谣言制造者。
作者又举例“方大国打空姐”事件,一系列微博把事件变得扑朔迷离。直到人民网发表评论称,当事人自己不承认,官方调查否定,但微博认为是真的,越秀官员殴打空姐事件迷
雾漫漫,让人困惑,真相究竟如何……还原事件真相,最好还是第三方介入。
作者举这两个例子表明微博未必就能倒逼真相。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2015年“大学生对老人是扶了还是撞了”这一件事看出,微博有时令事件出现反转,对倒逼真相相反是一种阻碍。
作者还对微博能否代表真正的民意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微博已经成为老百姓敢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的崭新平台。甚至成为改良社会的推手。以免费午餐为例,邓飞等从意见领袖转化为行动领袖,通过微博积极呼吁进行网上筹款,辅之以线下实施,招募志愿者,全程跟进善款开支与乡村运作计划,一举占领道德制高点,引来社会广泛赞誉,进而产生了体制内外的对比效应,促使政府更快做出改良决定。
但是作者借环球时报编委王文关于微博民意的观点指出,微博不等同于网民,网民不等同于人民,微博是网民的一部分,所以整个人民的情况可能更加复杂一些。中国十三亿人民,各种观点都很多,有老年人的观点,小孩儿的观点,年轻人的观点,学生的观点。微博的观点倾向于年轻人,爱发言的人,对社会有不同看法的人,有表达欲的人。唯有理性对待微博意见,才利于对网络公共领域事件理性对待与处理。
本书作者在书中后记以自己在《传媒》杂志工作为例,讲述当时对《传媒》杂志的定位与分析,作者认为,明确定位、立足实践、矢志求新,才能让一份杂志办出特色。“传媒杂志要办出水准,光靠我与同事们坐在北京的办公室里打打电话扒扒网是不行的,必须得有一线鲜活的素材,必须要通过一线的体验做到真正的懂行,必须带给我们年轻的记者深入到传媒单位去听去看去问,这样的杂志办出来才能有东西。除了专业思想,还应该有一种精神。”
虽然是2012年底出版的书籍,距离现在已经有两年之久了,但里面的观点在现在看起来还很新鲜,读书可以开阔自己的知识面,读完感觉我们的教科书教的是基础知识,这些书可以弥补教科书上的缺陷。如果只盯着课本,却不知外面发生的巨大变化,那学的媒体知识很快就过时了,媒体需要时时更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