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张永生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3年第07期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自主研究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而且还能够通过自己过滤和整合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连贯记忆,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了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初中历史;运用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教材内容及相关课题进行自主研究的一种开放性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把握,将知识的内在结构联系起来,便于学生记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教师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先进行系统的了解。抱着思考的态度,对教材知识先有自己的认识,然后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在课堂上听教师的解答或单独请教教师。在预习过程中,还要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体系,并对一些具有意义的历史问题写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课堂上师生分享。 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在历史课堂上,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和形式进行学习。比如,教师组织“小组合作”或“小组讨论”的形式研究某一课题。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比如,在讲解辛亥革命一课时,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师生共同探讨学习,还可以通过设置相关场景,展示辛亥革命相关图片资料,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了解,充分体会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近代百年历史第一次伟大的历史巨变的意义。对于一些重大且有争议的话题,可以采用“辩论式”的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再展开论辩,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而且还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三、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在课堂学习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突发问题”和“突发观点”。这两种情况可能来自于教师的灵光一现或是学生的突然发难。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某一瞬间可能会迸发对某一问题的思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考灵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或深度发掘无意间也会产生新的思考,所以教师和学生都要抓住这种“突发机遇”,积极主动地展现出来,这样也能更好地完成研究性学习。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以及共同学习的过程,对教师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因此,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应该彻底转变教学理念,将个体发展的主动权直接交给学生,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体,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付秀娜.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作者单位 山东省肥城市过村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