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打人吗?你经常会遭遇打人的熊孩子吗?你一般如何应对?警惕有种年龄段的孩子最好别粗暴对待。
经常会有妈妈问,孩子为什么总喜欢打人,孩子打人怎么办。无论哪个年龄段,尤其是6岁前,孩子打人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即使是普遍问题,父母不加以引导也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加剧和演变。但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打人背后的心理原因是不同的,盲目一刀切将伤害到孩子。
1岁心理密码:表达反对
1岁的孩子正处于学话阶段,但很多时候由于语言的限制言不达意或根本蹦不出一两个词,当他们在跟其他小朋友相处,比如遇到其他小朋友玩他的玩具、改变玩具的摆放位置等别人做出让他不喜欢的某种行为时,他们可能会在嗯嗯了几次或完全不能表达反对的时候,着急下便容易出现打人。
这阶段的孩子对打人的行为没有任何道德色彩,他们不知道打人是错误的行为,这时就需要家长给孩子打人的行为定性——打人不对。然后就要告诉孩子如何才是对的,最正确的引导方法是示范。如何做呢?
如果孩子不喜欢别人玩他的玩具而打人,家长可以跟孩子示范表达反对的动作,比如拿别的玩具给对方等,当然少不了语言配合,因为孩子始终要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爸妈多次的引导,孩子自然会知道打人是不对的,并且也会模仿家长正确的表达方式。有些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打人的行为,很大的原因是跟父母没有及时引导有关。
2岁心理密码:表达情绪
2岁的孩子开始进入第一叛逆期,并且开始有物权意识,典型的特征就是“这是我的,你不能玩”,争抢玩具也最容易在这个阶段出现。他们常常通过打人表达情绪,兴奋了会打人,愤怒了也会打人。他们兴奋时打人行为的背后,是想引起他人的关注,目的是告诉对方“我很高兴”,但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冒犯了他人。
而当他们愤怒时打人,有时会是迁怒,即妈妈让他不高兴,他打其他小朋友,有时会是对冒犯他的小朋友的愤怒的表达。不少人认为1岁的孩子打人可爱,却对2岁的孩子打人很反感,因为2岁的孩子打人是“故意而为之”的行为。所以,父母这阶段的引导和教育也是必不可少。
首先要告诉孩子,这是不对的,打人是错误的行为,我们不能有;其次要鼓励孩子通过语言表达情绪,而不是手的打人的动作,“我很高兴”、“我不喜欢你这样做”,父母的引导是这阶段孩子的明灯。否则如果家长只是阻止而没能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他们只感受到挫折而不能明白父母为何那样做,继而打人的行为可能会再犯。
3岁以上心理密码:缺乏安全感或模仿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通过打人彰显自己的强大,其实因为缺安全感而打人的孩子是可怜的孩子,因为他们没能从父母处得到足够的爱,他们时常感觉不安全,当他们打人后,尤其是对方表现出恐惧和害怕,他们的心灵便找到些少踏实。当孩子由于这种原因而打人,大人尤其不要轻易责骂或殴打孩子,而是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否则会加重他们的心理伤害。常见于缺少父母陪伴或经常被家人冷酷对待的孩子属于这种。
3岁以上的孩子打人,也有可能是模仿,模仿对象可能是父母家人、电视电影或其他小朋友。因为他人的行为,给这些孩子带来误导,他们以为打人或打架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其他人都在这样做,我也可以这样做。尤其是当他们一次次用暴力“解决”了一些事情后,他们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便一次次得到强化。
这阶段父母更多的是需要自省,是否太少陪伴孩子?是否经常打骂孩子?大人是否经常在孩子面前上演打斗剧?是否让孩子看了太多的暴力电视?孩子的小玩伴是否喜欢打人?杜绝了以上不良因素后,还要纠正孩子打人的不良行为。比如隔离法、优缺点提醒法。具体如何做呢?
隔离法也叫面壁,即当孩子出现打人的粗野行为后,让孩子站到或坐到一个指定的区域,进行5~10分钟的自我反省,当然这种教育不能当着其他孩子的面进行,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隔离结束后,询问孩子是否知道自己做了什么错误的行为,或者由父母告诉孩子原因。
优缺点提醒法可能会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但对一些缺少自律的孩子效果会差一些。具体的是在孩子心情愉悦时,比如说他是个好孩子,他有3个优点1个缺点(这个缺点就是总爱打人),如果改正了这个缺点就更棒了。给孩子列举了优点后,重点说出孩子喜欢打人是个缺点,然后告诉孩子如何改正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从而让他们知道,暴力不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沟通才是。
孩子养成打人习惯,无论哪个年龄段,都会影响日后的行为
心理学家们找到孩子打人的一些小规律,最知名的当属挪威著名心理学家Dan Olweus的研究:6~10岁常有攻击性行为,青春期会有打架或争斗行为发生的倾向,成年后更容易有家庭暴力或犯罪行为。如果孩子从早期开始,无论哪个年龄,如果不能被父母及时纠正的话,会把打架打人当成与人相处、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个行为长久养成行为模式后,会影响孩子日后的交往行为,因为他们的内心已经种下了暴力种子,会让他们的言行带上暴力的影子。
所以,别轻视你家孩子打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