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2-10 03: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0 04:06
三公九卿制度是中国古代秦朝到两晋时期*官制的基本结构,由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该制度以皇帝为尊,下设三公,即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九卿对丞相负责,分别负责各种职能,行使权利。九卿的职能包括宗庙祭祀、国家礼仪、皇帝禁卫、皇宫守卫、皇帝车马、皇帝财政、司法、外交、粮食和财政、皇室事务等。三公九卿制度沿用了约800年,对中国封建*官制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然而,其间官职名称和权利发生变化,其他*机构的出现也冲击了这一制度。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大量官名更改,以适应语言变迁和*需要。同时,三公的名称也有所变化,汉武帝更“太尉”为“大司马”,汉成帝时更“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汉哀帝时“丞相”更为“大司徒”。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由魏文帝曹丕采纳陈群的意见,于延康元年(220年)制定。这一制度在曹魏创立,两晋发展成熟,南北朝时期有所变化。制度设置方法包括在各郡设置中正,州设大中正,中正由本地现任**兼任,评议人物时考虑家世、道德、才能等标准。中正根据评议结果对人物进行品定,分为九等,但类别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复核批准,作为选官依据。中正品第对人物仕途密切相关,品高者做官起点和升迁较快,受人尊重;品卑者起点低,升迁慢,受人轻视。中正评议标准和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断变化,最终在隋代被废除,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度的设立初衷是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和曹操用人*的继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小中正官被士族垄断,评定品级偏袒士族,逐渐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垄断政权、保护世袭*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随着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在隋代被彻底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