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两台电脑分别装win2000和win98
答案:是的。
解释:
1.
什么叫互质数?
“如果两个数只有公约数1,那么这两个数就是互质数。”
从概念可以看出来,“互质”是指得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我们不能单独的说某一个数是互质数。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1和32是互质数;
8和9是互质数。
“互质数”与“质数”的区别就在于:
“质数”是指某一类数,这一类数是“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我们可以说某一个数是质数。例如:5是质数。
“互质数”则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2.
怎样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互质关系呢?
(1)1和任意一个自然数都是互质数。
我们知道1只有约数1;所以1不管与哪一个自然数,它们都只有公约数1。所以“1和任意一个自然数都是互质数。”
(2)两个相邻的自然数是互质数。
在整除的性质中有一条:“两个数的公约数,应该能整除这两个数的和与差。”
两个相邻的自然数,它们的差是1。而能整除1的只有1,所以这两个相邻的自然数只有公约数1。那么“两个相邻的自然数就应该是互质数”。
(3)两个不相同的质数也是互质数。
什么叫“质数”?同学们都知道: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数。
这两个不相同的质数,它们都只有两个约数:一个是1,一个是它本身。所以这两个不相同的质数只有公约数1。所以“两个不相同的质数是互质数。”
(4)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种情况,其它的情况就要我们进行一些必要的计算来判断了。
比如:判断34和51是不是互质数。
我们可以先把较小数分解质因数,再看较小数的质因数能不能整除较大数。
如果较小数的质因数不能整除较大数,那么这两个数就是互质数。
如果较小数的质因数能整除较大数,那么这两个数就不是互质数。
3.
两个不相同的质数是互质数,那么两个互质数一定都是质数吗?
首先,我们可以很快地举出几组互质数的例子:
1和50
6和7
9和10
11和13
从这四组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这些组成互质数的数中,有质数、有合数、也有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1。
所以,同学们一定明白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吧。
4.
我们说两个数是互质数。当你看到下面这组数时,你会想到什么?
5、8和9
在这一组数中,5和8是互质数,8和9是互质数,5和9也是互质数。这种情况,我们称为这一组数“两两互质”。
“两两互质”在我们学习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会经常遇见。到时会给同学们做进一步的讲解。
孩子物理降温得正确方法
孩子发烧了,要怎么退烧呢?是选择物理退烧,还是直接吃退烧药呢?我来支招咯,掌握以下几个方法让妈妈们帮助孩子有效退热。
孩子发烧物理降温的几个方法
方法一:温水擦拭和湿敷
使用温水擦拭全身,可以帮助打开皮肤的毛细孔,帮助身体有效快速的退热。
做法:
1、准备好温水,热水温度在30℃左右。
2、将宝宝的衣服解开,毛巾打湿,用温水毛巾上下搓揉宝宝的身体。
3、10-15分钟换一次毛巾。
方法二:冰枕
当宝宝高热不退,可使用冰枕进行脑部降温。冰枕主要是放在头部,以防高热对脑部造成危害,并降低脑细胞的耗氧量。
做法:
1、在袋内装入刚从冰箱取出的自块,冰块要平整没有棱角,扎紧袋子防止漏出,然后在外面包上毛巾。
2、将冰枕敷在后枕部、前额部。
3、注意冰枕外需裹一层布,以防局部皮肤冻伤。如果宝宝出现哆嗦、发凉、脸色发青或者局部皮肤发紫,要马上停止使用。
方法三:使用退热贴
这是目前最常见也是最常用的降温用品。当宝宝发烧的时候,把退热贴黏在额头就可以发挥降温作用。
方法四:多喝温开水
多喝温开水,能够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加排汗,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以上四种方法都是物理降温最为常见的方法。妈妈们要注意的是,如果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后,宝宝仍然高热不退,或是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要及时吃儿童专用的退烧药并且到医院就诊。
小孩发烧物理降温有哪些方法
1、头部冷敷:头部冷敷适合小儿的一般发热,体温并不特别高的孩子。方法是将毛巾用凉水浸湿后敷在患儿的前额部,每5—10分钟更换一次。也可将水袋中灌上凉水,枕在脑下。
2、温水擦浴:温水擦浴适合于高热患儿的降温。方法是用32℃—34℃左右的温水擦拭患儿的全身皮肤。在腋窝、腹股沟、腋窝等血管丰富的部位擦 拭时间可稍长一些,以助散热。、腹部等部位对冷刺激敏感,最好不要擦拭。出疹的孩子发热不要用温水擦浴降温。
3、酒精擦浴:酒精擦浴适合于发热较高的患儿。方法是用30%—50%浓度的酒精,如无酒精亦可用白酒代替,用小毛巾浸湿后擦拭患儿颈部、四肢、后背、手足心等部位。尤其重点擦拭腋下、肘部、腋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的部位。注意对麻疹等出疹性疾病不宜采用酒精擦浴。
4、冷盐水灌肠:冷盐水灌汤的降温效果显著,但不适合家庭中操作。方法是取生理盐水200—300mL,温度以4℃—6℃为宜,将肛管用甘油等润滑油擦拭后插入,再将准备好的盐水用注射器注入或灌入,灌入后需用手将患儿夹紧10分钟左右,以防盐水排出。
5、冰袋冷敷:将适量冰块砸成核桃大小的碎块放入盆中,用水冲一下,溶掉冰块之锐利棱角,以免损伤冰袋。将冰装入袋中至一半,加入适量冷水充填冰袋间隙,然后把冰袋放平,用手将气体压出并拧紧塞盖,外面用毛巾包裹,放至儿童需用的部位。
6、低温室法:将病儿置于室温约为24℃的环境中,使体温缓慢下降。为使其皮肤与外界空气接触,以利降温,需少穿衣服。有条件者,可采用空调降低室温。这种方法适用于1个月以下的小婴儿,特别是夏天,只要把婴儿的衣服敞开,放在阴凉的地方,他的体温就会慢慢下降。如果宝宝发烧时伴随有畏寒、寒战,就不能使用低温室法。
7、多喝温开水、青菜水和水果汁。给宝宝多喝水,补充体液,这是最基本的降温方法,而且非常有效实用,适合于所有发烧的宝宝。不要给宝宝喝冷的水,因为宝宝发烧时经常伴随有胃肠道症状和咳嗽,喝冷水会加重这些伴随症状。要给宝宝喝温水。
8、退热贴:退热贴是近几年的新产品,很流行,其实退热效果一般,并不像广告夸大的效果。在宝宝额头贴上一贴,宝宝头部会舒服一点,家长的心也会舒服一些。应该是有益无害吧。
发烧应送医院治疗的情况
1、高烧39.5℃以上。
2、孩子已不能喝水,或出现惊厥。虽然发烧本身并无危险(除非41℃以上),但也需要积极地采取各种方式使孩子的体温降至正常,缓解因发热而引起的不舒服感觉及避免惊厥。
3、注意孩子的精神状态。孩子发高烧,精神萎靡、倦怠、表情淡漠,提示病重,应赶快去医院。
4、观察孩子面色。孩子面色暗淡、发黄、发青、发紫,眼神发呆,说明病情严重,应送医院。
5、观察孩子有无剧烈、喷射性呕吐,如有说明有颅脑病变的可能,应去医院。
6、查看皮肤有无出疹,若有则提示传染病或药物过敏。查看皮肤是否发紫、变凉,若存在则提示循环衰竭。这两种情况均需再去医院。
7、观察孩子有无腹痛和脓血便,不让按揉的腹痛提示急腹症,脓血便提示痢疾等,也必须上医院。
8、孩子呼吸时有喉喘鸣声。感冒后孩子呼吸加快(2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呼吸次数每分钟≥60次,2个月至1岁的儿童每分钟呼吸≥50次,1—4岁的儿童每分钟呼吸≥40次),可能引发了轻度肺炎。
9、孩子呼吸加快并出现上胸凹陷。有此特征说明孩子已经出现了较明显的呼吸困难,可能是重度肺炎。
猜你喜欢
1. 正确的物理降温方法
2. 1岁宝宝物理降温方法
3. 如何快速物理降温
4. 小孩如何物理降温
5. 幼儿物理降温方法
6. 宝宝物理降温的方法有哪些
宝宝发烧如何物理降温
宝宝发烧一般不宜采用药物降温,最好先采用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物理降温方法被视为“小儿最安全的降温方法”,常见的方法有环境降温、冰袋冷敷、电扇吹风、酒精擦浴、热水泡脚等方法,下面为妈妈们具体介绍下这些方法的降温步骤。
泡温水澡与温水擦浴是比较不错的降温方法
物理降温方法一:环境降温
环境降温方法很简单,也最安全。在高温季节,当室内温度高时,可以在地面上泼凉水,用凉水拖地板,或启动空调机,加速室内通风,使室温下降,可利于高热小儿散热。小婴儿还可以采取解开放服或打开包被散热的方法。
物理降温方法二:冷敷或冰敷
冷敷是针对新生儿发热常见的物理降温方法。通过致冷的方法使全身或某一局部的体温下降。开始时局部血管收缩,继之扩张,热量经传导散发,可达到降温的目的。一般以头部冷敷为最常见。
具体方法:妈妈们可以去商店购买化学冰袋,使用时放冰箱冷冻,由凝胶状态变成固体后取出,包上毛巾敷在宝宝头顶、前额、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可以反复使用。也可以家庭自袋:用一次性医用硅胶手套装水打结放冷冻柜,冻成固体后取用。如果觉得冰块太冰的话,可以在冰袋半冰半水的状态就取出,包上毛巾给宝宝冷敷。你还可能制作成帽状冰袋戴在小儿头上,做成枕头样放在小儿枕部,或用毛巾在冷水中浸湿后挤干放在额头上冷敷,注意冰袋局部冷敷时,不宜持续时间过长,否则可引起局部缺血、缺氧以致冻伤。
注意事项:对麻疹等出疹性疾病的小孩,不宜采用冷敷和酒精擦浴降温,以免刺激皮肤,影响皮疹透发。
物理降温方法三:温湿敷
这也是一种好方法,即用温湿半干的大毛巾敷在宝宝的胸腹部,但要注意室温以免着凉。另外,也可用几块稍凉的湿毛巾(约25℃)拧成半干,放在宝宝的额部、颈部、腋下及大腿根部进行冷敷,每5~7分钟更换一次,宝宝也会感到很舒服。
物理降温方法四:电扇吹风
一般家庭都有电扇,妈妈们不妨利用电扇吹风给新生儿降温。电扇吹风能加速体温的散发,但不能对准小儿的某一部位吹风,否则会使小儿的某一局部受风。
具体方法:可以用电扇吹偏风或用摇头电扇吹风,风力不可太大,时间不可过长,适用于夏季,体质较好、体温过高的小儿。
物理降温方法五:温水澡、温水擦浴
温水澡的水温要在36℃-37℃之间,泡浴时让宝宝身体全部(头部除外)浸泡在略低于体温2℃的水里,同时用温湿毛巾(37℃)在四肢和前胸后背上下均匀地搓揉,使皮肤表面的血管扩张以促进热的散发。四肢及背部各擦浴3-5分钟,擦至腋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停留时间稍长些。每次泡澡约10-15分钟,约4-6小时1次。
物理降温方法六:姜水泡脚、用姜擦脚心穴位
煲姜水泡脚,边加水边泡,一直到出汗,时间越长越好,估计要30分钟以上才能出汗。用姜擦脚心的“涌泉”、后背的“大椎”,这两种方法是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降温方法,可以一试。
物理降温方法七:少穿衣服散热
很多妈妈发现宝宝发烧生病后,就生怕宝宝着凉,不断给宝宝添衣、盖厚厚的被子,但把汗“”出来的观点,其实这是不对的。小孩在发热时,会出现发抖的症状,父母会以为孩子发冷,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体温上升导致的痉挛。要适当给孩子少穿点衣服,让身体的余热散去。
物理降温方法八:热水泡脚
我们都知道泡脚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与不适,但我们很少了解到,原来热水泡脚还能帮助降体温。具体做法是:泡脚可以用足盆或小桶,倒入2/3盆水,水温要略高于平时,温度在40摄氏度左右,以宝宝能适应为标准。泡脚时妈妈抚搓宝宝的两小脚丫,既使血管扩张,又能减轻发烧带来的不适感。值得注意的是,35%的酒精擦浴也是常见的物理降方法,但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适用。这是因为婴儿的皮肤很薄,酒精渗透性很强,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入血的。而且酒精擦浴也会刺激皮肤,引起毛细血管收缩,阻碍散热,体温会更高,所以此方法已经被摒弃了。>>妈妈做错了:宝宝发烧千万别干这些事!
婴儿发烧物理降温有效方法
婴儿发烧物理降温有效方法有哪些?以下是我分享的宝宝发烧物理降温的最佳方法,一起来学习吧!
一、婴儿发烧物理降温有效方法
1、头部冷湿敷:用20℃~30℃冷水浸湿软毛巾后稍挤压使不滴水,折好置于前额,每3~5分钟更换一次。头部冷敷适合小儿的一般发热,体温并不特别高的孩子。
2、温水擦拭或温水浴:洗澡能帮助散热。水温调节在27~37摄氏度,用温湿毛巾擦拭孩子的头、腋下、四肢或洗个温水澡,多擦洗皮肤,促进散热。
3、热水泡脚:泡脚可以用足盆或小桶,倒入2/3盆水,水温在40摄氏度左右,以宝宝能适应为标准。泡脚时妈妈抚搓宝宝的两小脚丫,既使血管扩张,又能减轻发烧带来的不适感。
4、酒精擦浴:适用于高热降温。准备20%~35%的酒精200~300毫升,擦浴四肢和背部。酒精能扩张血管,蒸发时会带走大量热量,婴幼儿发烧时可以以此帮助降温。注意宝宝胸口、腹部、脚底不要擦,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5、头部冰枕:将小冰块及少量水装入冰袋至半满,排出袋内空气,压紧袋口,无漏水后放置于枕部。宝宝高烧时可以做个冰枕给宝宝枕着,既舒服效果又好。
二、 宝宝发烧物理降温的最佳方法
宝宝发烧物理降温的最佳方法
除了药物退烧,运用一些物理方法也可以帮助发烧的.孩子降温。家庭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一般有酒精擦浴、冰枕降温或温水擦浴三种办法,那么,哪种方法最适合宝宝呢?
酒精擦浴是以前人们常用的退烧方法,但是现在不提倡给宝宝用这种方法,用酒精擦拭宝宝的身体,会造成孩子皮肤快速舒张及收缩,对宝宝刺激大,另外还有可能造成小宝宝酒精中毒。
用冰枕或冰敷额头方式退烧,是许多家长经常采用的。但六个月以内的孩子不宜使用这种方式,因为小宝宝易受外在温度影响,使用冰枕会导致温度下降太快,让宝宝难以适应。另外,宝宝发烧时全身的温度都升高,局部的冰敷只能有局部降温作用,倒不如温水擦拭宝宝全身效果好。
温水擦浴就是用37℃左右的温水毛巾擦孩子的四肢和前胸后背。使皮肤的高温(约39℃)逐渐降低,让宝宝觉得比较舒服。这时还可以再用稍凉的毛巾(约25℃)擦拭额头脸部。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这些降温处理时,如果孩子有手脚发凉、全身发抖、口唇发紫等所谓寒冷反应,要立即停止。为什么呢?当病源侵入人体后,体温都要升到一个相应的温度,这就是设定温度。降低设定温度是给孩子退烧的关键。因为设定温度若不改变,散热的同时,身体仍然会发动产热作用来达到目标体温。这时用冷水给孩子擦澡,企图通过散热来退烧,不但无效,反而让孩子发抖寒战,非常痛苦,所以必须先用退烧药物,降低设定温度,这时再辅助物理散热,体温才会真正降下来。
多穿点还是少穿点?
宝宝发烧后,常常有一个问题让家长犹豫不决:究竟发烧时应该多穿衣服免得发抖,还是脱掉衣服帮助散热?其实,加减衣服要配合发烧的过程。当设定温度提高、体温开始上升时,孩子会觉得冷,此时应添加长袖透气的薄衫,同时可以给予退烧药。服药半小时之后,药效开始发挥,设定温度被调低了,身体开始散热反应,孩子会冒汗感觉热,此时就应减少衣物,或者采用温水拭浴帮助退烧。 孩子发烧时不可多吃鸡蛋
孩子发烧后,通常都会出现食欲不佳的现象,这时候应该以流质、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主,如奶类、藕粉、少油的菜汤等。等体温下降,食欲好转,可改为半流质,如肉末菜粥、面条、软饭配一些易消化的菜肴。另外,要多喝温开水,增加体内组织的水分,这对体温具有稳定作用,可避免体温再度快速升高。 当孩子发烧时,许多家长觉得应该补充营养,就给孩子吃大量富含蛋白质的鸡蛋,实际上这不但不能降低体温,反而使体内热量增加,促使婴儿的体温升高,不利于患儿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