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0: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5 19:25
一、跟上时代的步伐,应对新课程挑战
新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最大机遇,同时新课程也是对教师的一项挑战。新课程在目标、功能、内容、评价等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些变革都需要教师在理解与接纳前提下,将其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因此,它要求教师紧跟时代步伐,激发学生思维潜能。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新的教学理念则要求教师在教给学生一杯水的前提下,自己要拥有源源不断的自来水。因为固定的一桶水"有点陈旧、保守,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它要求老师不断更新理念,提高水平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教学知识的形成。例如在讲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问题时,原来的教法只需列举所学过的有关史实论证这一观点。而现在的学生会问:的选举进程及结果?*与*哪一党执政,更有利于促进与*的关系?的再次回归有没有希望?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去老师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应付、处理,而这些知识远远不是课本及教参所具备的,它需要老师打破固有的教育观念、方式、方法,从网络等有关资料,多渠道收集有关信息。由此而言,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理念的互融,评价改革的适度超前,就是促进历史教学改革驶入快车道的重要保障。
二、激发潜在思维潜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活跃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明示和暗示。明示就是直截了当的指示、命令、给人以毫无疑义的确定信息;暗示是通过心理因素进入潜意识。而潜意识平时处于压抑状态,在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冒出来,在意识中出现,其表现形式为灵感、直觉、想象等。因此积极的暗示能够开发头脑中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问题意识。
21世纪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和创造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和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博士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力。晚清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借喻的方式表述了做学问的三个境界,即第一是设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许多看似偶然的发现,其中都隐含着一种必然,发现者必然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因为问题产生于质疑与好奇。牛顿不会是第一个发现苹果从树上往下落而不是向上去。但他却是第一个发现万有引力的人,这是因为他有强烈的好奇心,及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少学生对于学习历史不得法,盲目死记硬背,而不会开阔思维去发现内在联系。不善于做拓展性试题,如何提高学生做题能力,是历史教学中有关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一环。如在讲到世界史有关美国的西进运动中有一道题:美国的西进运动与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有什么不同?先不忙于提供答案,而是从现实入手分析党*对西部大开发的优惠*及西部大开发中所牵涉到的居民的安置问题,再联系到美国的西进运动又被称为印第安人血泪史,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拓展,最后得出问题的答案。古老的命题,贯穿个性的使然,启发式的提问,广泛联系到教学中去,既发展了智力、增强了能力,也使学生感觉到知识间的互通性。所以激发潜在思维潜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也是新课程目标下新的教学艺术。
三、改变执教方法,重塑教学新理念
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学方法,历经岁月的沉淀,有其不可抹杀的优点,但相对于历史教学而言,由于它过度强化了学科结构化、体系化的历史知识,技能的简单传递,而忽视了包括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内目标培养。单纯的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读、学生背;老师问、学生答的固定模式。其实,恰到好处的历史课教学,既要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从而加强理解记忆,又不能脱离主题,逐本取末;及要收到思想上、*上的教育效果,又不能单调、古板、枯燥无味。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本人认为在结合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改变执教方法,重塑教学理念要做到一下三点:
首先,以时事作导语,引入课堂主题。
在备课的时候,我会借助网络的帮助,多方面搜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跨越时空的隧道,进行知识结构的重组。如在讲元朝设置宣政院,专门负责对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管理时,我会介绍有关时事:发生在*的3.14打砸抢烧事件的有关报道,然后引入主题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少数*分子所掩盖不住的事实,从而引起学生对*现状的关注和对本课主题的极大兴趣。
其次,变学生为主题,贯穿教学全过程。
新的历史教学理念强调知识与技能既是目标,也是载体,从而注定了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的主体构建性学习过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与教材、媒体一起构成一整体,为学生这一学习主题服务。他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同时,要多渠道收集与课堂主题相关的信息。如在讲宋代的社会生活时,指导学生借助多媒体,观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搜集两宋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资料,既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范围,也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留悬念做结尾,余味无穷。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师要唤起学生求知的*,就要创设出适合学生去寻知的意境。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把认知训练为主转变为以能力训练为主。在一节新课结束后,要进行必要的课堂小结,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部分,不能能及时反馈信息,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主体性的发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概括了学习的重点内容,再适时的进行延伸,提出问题,给学生留有悬念,自己去寻找答案,再次达到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其个性完全得到释放。
总之,教无定法,我认为新课程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我们把握好时代的命脉,形成自己独到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