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8: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06
一首《绝句》,体会古人的优美对子,优美并天衣无缝,实在佩服古人的思维,他们一定是“寒窗苦读十余载”我心中疑问来了:“只为吟一首古诗?流芳百世?”
古时候,文人在一起总会吟诗,对对子,一些场合便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如李白与他朋友离别时,触景生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至今仍引用。人们读书多数是为了考取功名,作诗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才华,因为当时只有是经要学,文人们觉得没有功名就不能体现他们的才华;或者他们读书是为了经商,不然你没文化怎么经商?买椟还珠?但在当时你没文化还可以种地来维持生机,读不读书没关系,况且一些贵族根本不愁吃穿,所以古人读书的愿因是因环境而定的,如果他喜欢读书或立志读书的话,自然用工来读书,但他不喜欢读书的话就碌碌无为地日夜种地。李白还是一次逃学时看见有人在磨铁棒才立志读书的呢;杜甫也是受他祖父的影响才从小立志好学,七岁作诗,一举成才。这样的例子一大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