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8:40
共8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14 19:53
哈喽,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古诗《临安春雨初霁jì》;
临安春雨初霁
宋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临安春雨初霁》是南宋诗人陆游晚年时期所作的七言律诗,意思是说如今的事态人情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明日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卖杏花,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着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品名茶,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沾染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其中【霁】的意思是雨后或雪后转晴,【明朝】指的是明日早晨,【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用作代称,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
陆游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的时候已经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闲赋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都跟随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淳熙十三年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等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诗的开篇便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整首诗的情绪在开篇即达到高潮,后面三联逐渐回落,无论是夜不能寐听春雨,天明百无聊赖“作草”、“分茶”,还是自我安慰说“清明可到家”,都是开篇两句的注脚,都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籍京华的无奈之举,整首诗在情思的气势上由高到低,而又浑然一体;
好的,以上就是本期关于古诗《临安春雨初霁》的全部内容,我们下期再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17:01
《临安春雨初霁》是南宋诗人陆游晚年时期所作的七言律诗。
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整首诗的情绪在开篇即达到*,后面三联逐渐回落。无论是夜不能寐听春雨,天明百无聊赖“作草”“分茶”,还是自我安慰说“清明可到家”,都是开篇两句的注脚,都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籍京华的无奈之举。整首诗在情思的气势上由高到低,而又浑然一体。
陆游的这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陆游自王炎调离川陕后,也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在蜀东归,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带做低级官吏。“怖惧几成床上伏,艰难何啻剑头饮”的处境,和在王炎手下得以重用的情形是大不一样的。
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自淳熙五年孝宗召见了陆游以来,他并未得到重用,只是在福建、江西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家后五年,更是远离政界,但对于*舞台上的倾轧变幻,对于世态炎凉,他是体会得更深了。所以诗的开头就用了一个独具易动的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象半透明的纱。
于是首联开口就言“世味”之“薄”,并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陆游时年已六十二岁,不仅长期宦海沉浮,而且壮志未酬,又兼个人生活的种种不幸,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发出悲叹,说出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受。
这种悲叹也许在别人身上是无可疑问的,而对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来说,却显得不尽合乎情理。此奉诏入京,被任命为严州知州。对于一生奋斗不息、始终矢志不渝地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的陆游来说,授之以权,使之报国有门,竟会引起他“谁”的疑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18:19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诗歌】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翻译】
[世态人情这些年来薄得像透明的纱,谁让我还要骑着马来客居京华呢?]
[只身住在小客楼上,一夜里听到春雨淅淅沥沥,明天早上,深幽的小巷中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
[短小的纸张斜着运笔,闲时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看着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戏着分辨茶的等级]
[作为一介素衣,不要兴起风尘会沾污我衣的慨叹,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
【背景】陆游的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士186),此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自淳熙五年孝宗召见了陆游以来,他并未得到重用,只是在福建、江西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家居五年,更是远离政界,但对于*舞台上的倾轧变幻,对于世态炎凉,他是体会得更深了。所以诗的开头就用了一个独具匠心的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世情既然如此浇薄,何必出来做官?所以下句说:为什么骑了马到京城里来,过这客居寂寞与无聊的生活呢?
【赏析】
“小楼”一联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晁君诚“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赢马乾残刍”,是以卧听马吃草的声音来刻画作者彻夜不能入眠的情景。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在作什么呢?于是有了五六两句。
“矮纸”就是短纸、小纸,“草”就是草书。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即是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楚之言。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19:54
这年世态人情淡薄得似纱,可谁让我要骑马客居京城享受这份繁华?只身于小楼中,听春雨淅淅沥沥了一夜。深幽小巷中明早还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吧。 纸张短小斜放着,闲时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望着煮茶时水面冒起的白色小泡沫,阵阵茶香飘来。身着白衣,不要感叹会被风尘之色所玷污。我回家仍会身着它赶上清明。“小楼”一联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晁君诚“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赢马乾残刍”,是以卧听马吃草的声音来刻画作者彻夜不能入眠的情景。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在做什么呢?于是有了五六两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21:45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23:53
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3]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5 02:18
http://ke.baidu.com/view/403205.htm 这个里面很详细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5 04:59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是一首名诗: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低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更可说是家喻户晓。因此历来选家选宋诗多会将此诗选入。流行较广的选本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钱钟书选注的《宋诗选注》就都选了这首诗。但对“分茶”的解释却并不一致。《中国历代诗歌选》未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曰:“分茶,犹言品茶。分,鉴别的意思。”这似乎只是就字面的意思作解,分茶即为品鉴茶的好坏,显然不确。《宋诗选注》(19年版)所注最为详尽:“‘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诗文笔记里常常说起,如王明清《挥麈余话》卷一载《延福宫曲宴记》、杨万里《诚斋集》卷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宋徽宗《大观茶论》也有描写。黄遵宪《日本国志·物产志》自注说日本‘点茶’即同‘宋人之法’:‘碾茶为末,注之于汤,以筅击拂’云云,可以参观。据康熙时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嘉庆时李鼎元《使琉球记》等书,这种‘宋人之法’,也在琉球应用。”
其实钱钟书先生所指各书中记述的并非都是“分茶”。陶谷《清异录》云:“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也就是说,宋代有一种在茶汤表面上作画的游戏,与“碾茶为末,注之于汤,以筅击拂”的点茶并不是一回事。但《清异录》并未说这种“茶百戏”就是分茶。然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所写则确实为“分茶”。诗云: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蒸水老僧弄泉手,隆面元春新玉爪。
二者相遭免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
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
银瓶首下仍尺高,注汤作字势嫖姚。
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与何答。
……
可见“分茶”就是用瓶中之水在茶汤表面的泡沫上冲写出字来(银瓶首下仍尺高,注汤作字势嫖姚)。与《清异录》中所说的在茶汤表面画画是一致的,“分茶”应该就是“茶百戏”。
但钱钟书先生所指出的《大观茶论》中并没有记述“分茶”,而只是讲了“点茶”。《大观茶论》除总论外共分成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二十个部分,其中只有《点》是专门讲点茶的。其文曰:
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注汤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谓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伤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故,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雾云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凝胶,环注盏畔,勿使浸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簇,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面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止,茶面不动,击拂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三汤多寡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周环,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梢,宽而勿速,其真精华彩既已焕然,轻云渐生。五汤乃可稍纵,筅欲轻盈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各过,则拂以敛之,然后结霭凝雪,香气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然,则以筅着尻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均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
宋徽宗这里讲的都是如何点茶,即黄遵宪所谓“碾茶为末,注之于汤,以筅击拂”,只是过程更为复杂,解说更加详尽而已,但与“注汤作字”和“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的分茶即茶百戏不同,则毋庸置疑。
钱钟书先生所指出的另一条材料:蔡京《延福宫曲宴记》云:“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这里只说明是:“注汤击拂”,而且用“疏星淡月”来形容“白乳浮盏面”也是来自《大观茶论·点》的“疏星皎月”。因此,此处所记也应为点茶。
因为钱钟书先生所指示的几条材料,有记分茶者,有记点茶者,故〃晴窗细乳戏分茶〃一句中“分茶”究竟为何并未解决。其实,不仅陆游明确说自己在“分茶”,即从诗意上看也应为“分茶”。前一句“矮低斜行闲作草”,是说诗人于百无聊赖之际随手涂写以打发时间,并不是正经八百地练习书法或作字,因为字行都是斜的。与此句相对的则只能是“戏分茶”。我们由《大观茶论·点》可知,点茶是需要全神贯注,耐心细致的。而诗人此时并非要真的喝到一杯好茶,故也在茶汤上随手写字作画。倘若是点茶则过于正式,与前一句对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