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9: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2 12:54
幼儿园如何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幼儿园如何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数学教育活动,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情境组织集体教学活动,能在游戏中提供材料让幼儿操作和探索,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在实际活动中操作提高幼儿对数学的感性认识
不要认为幼儿动手就算操作,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和幼儿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活动。注重其实效性。如学习“7”的组成,课上教师为每个幼儿准备了7粒石子,教学时,要求幼儿先数一数共有多少石子,再把石子分成两部分,试试有多少分法?幼儿兴致勃勃地开始来操作,还未等幼儿完全分好,教师已请幼儿回答结果,教师虽说让幼儿操作但不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操作时间,这样操作只是走过场而已。
教师可设计成:准备7种物品:(1)按大小分,可分成1和6、6和1;(2)按颜色分,可分成2和5、5和2;(3)按形状分,可分成3和4、4和3;教师让幼儿操作时,应进一步提出要求,你是怎么分的?想一想,还可以按什么分?这种描述尽管只是对感性认识的描述,但它却是形成概念和判断的基础。所以,在设计操作时,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要求,来规定操作程序和规则,设计操作的步骤及需要幼儿观察和思考的问题。幼儿只有通过比较观察才能抽象出分解组成,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让幼儿来操作也是保证操作成功的重要条件。
导入部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情境互动式幼儿数学教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教学环节――情境创设。情境创设,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或故事,根据课程内容创设相关的情境。俗话说“不爱学习的孩子那儿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却很少找到。”故事形象、生动、富有情趣,既符合幼儿思维的特点,又把数学中的知识通过故事的形式描绘出来,这样可以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例如,在大班数学活动“数量关系对应”中,教师设计了白马王子救公主的故事。
很久以前,一座山上出现了一座城堡,城堡里关着一位被老巫婆捉来的公主,公主整天不吃不喝哭个不停,一个好心的卫兵把事情告诉了白马王子,白马王子要去救公主,可是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亲爱的小朋友们,我们要做个好心人去帮助白马王子愿意吗?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这时,教师借助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设置了白马王子过桥、路过花园、经过池塘、和草莓姑娘比聪明、到动物王国帮小动物铺路等几个环节,而每一个环节都是一道数学题。幼儿完全沉浸在情境故事里,对数学特别感兴趣。情境互动式课堂教学就是选择幼儿喜欢的人物设计故事,并借助故事中的环节渗透知识教学,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2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数学教学游戏化
正如福禄贝尔所说:“游戏是儿童的最高阶段, 是这一时期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 因为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于是我在教幼儿认识时钟时,创设了“我的一天”游戏,要幼儿说说自己每天早起刷牙是什么时候,午饭什么时候吃,晚上是几点钟上床睡觉,结合幼儿熟知的日常生活事件来建立基本的时间概念,认识时钟的整点和半点,幼儿在愉快的心情下掌握了时间概念,认识了时钟。
(二)数学知识故事化
故事是幼儿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它形象生动, 富有趣味性,符合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如:在教认识5时, 我借用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该故事是幼儿期百读不厌的经典故事,在故事原有的生动情节中,我在每个出现的角色上增加了数量关系,通过对2条鲤鱼、3只乌龟、4只鸭子和最后5只青蛙的事物形象的点数,逐渐理解5的数量概念,在活动中, 孩子们情绪高涨, 直观、形象的故事情境,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数学教学巧提问
正如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没有问题的存在, 就没有数学活动的开始, 有了问题, 思维才能有方向。”如在我们学习3-2=?的减法时, 可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幼儿思考: 3减去2是什么意思?怎么减?3比2大还是小?3减去2后是变多了还是少了?……幼儿的思维在教师富有变化的问题情境中穿越,原本枯燥的数学学习活动变得活泼有趣, 使幼儿想学、爱学、思学。
(四)数学教学生活化
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情境,使幼儿产生熟悉感、亲切感, 从而让幼儿在可操作、可感知、可表现的活动中, 渐渐明白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并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不断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可以借用幼儿在生活中爱互相比个子的心理设计了“我们比一比”的活动来学习理解高矮概念,通过比较看看谁最高,谁最矮,谁比谁高又比谁矮,来理解高矮的概念以及相对性,用这样的“生活化”方法就容易消化多了。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重视数学教学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才会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奥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正因为如此,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上要开动脑筋,不能拘泥于自己固有的教学风格,被老思路,老方法给束缚,从而陷入僵化的教学模式中。要知道教无定法,然不可无法,一成不变的风格,尽管能使学生少一种适应的过程,却也使学生少了一份新鲜感,长久,会使课少几分吸引力。高明的老师会根据需要,在不同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不断探索研究,为学生度身量体,设计新的教学方法。我们有怎样的学生,决定了我们必须有怎样的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的不足,课堂上我更多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启发分析式教学、讲练结合法,并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和研究,我总结出自己的教学指导方针:低起点,高要求,面向全体,突出个体。奠定了“充分暴露学生和教师的思维轨迹,通过双边关系,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的教学思路,在我的不知不觉的教学示范下,灵活的教法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重在引导,妙在开窍,教之以法,施之以练,学生逐渐领悟到学习数学的要领和表达知识技巧。让学生从您的课上感觉到学数学的乐趣。
从成功的喜悦中激发学习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又将回指给人注入新的活力,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厚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并为获取的成功渐进式地感到高兴和骄傲,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而以成就为动机的学生坚持学习的时间会更长些,即使遇到挫折,也往往会归结于自己不够努力,他们一心想获得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
因此,在学校里成就动机强的学生一般会取得较好的成绩。另一方面,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学生往往会失去这方面的动机,把动机转向他们感兴趣的其它事情上去。心理学家发现,学生可能以两种方式来达到目的,试图获得成功和试图避免失败。试图获得成功者在遇到挫折后,动机增强,他们往往更加努力以还取得成功,而试图避免失败者在遇到挫折后动机水平降低。尤其是对中差生来况,进一步的失败会导致学习动机的下降,而一次或多次的成功则会成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剂”。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4数学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构建“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应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教师负责教学引导,可适时插入相关问题,激发小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数学教学应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学生的资质能力提供各种层次的学习任务,让所有学生都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
比如,在《找规律》一课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关注:一个学生摘一个桃子放进筐里,是为1;一个学生摘两个桃子放进筐里,是为2……以此类推让学生接下去,一直说到10。然后教师更换教学形式:两个学生每人摘一个桃子……两个桃子……三个,一直说到第十个,随着数字的增加,回答可能会出现错误,此时教师给出问题引导:你们可否利用先前学过的加法,总结一下其中的规律?比如学生数量为x,每人摘两个桃子是2乘以x,每人摘三个桃子是3乘以x……并留给学生5~10分钟时间组内讨论。这是一个既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的学习策略,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够养成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师设计趣味性强的典型例题
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该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典型例题,以此激发学生思考的能力,并加深学生对典型例题的印象。而在接下来的数学练习中,学生能够根据例题进行思考并解决问题。
如在小学数学的“打折”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设计出一个典型例题:学校超市里售卖篮球,每个篮球100元,但是在六一儿童节那天,超市有打折活动,每个篮球打七折,请问六一儿童节这天,学校超市的篮球价格是多少钱?这道例题之所以被称为典型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该例题包含了数学教材中的“打折”这一教学点,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师的教学任务;第二,该例题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爱好,从学生喜爱篮球出发。面对这样趣味性强的典型例题,学生自然会对“打折”这一知识点充满好奇并努力思考问题的答案,由此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