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5:4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4:53
临终病人通常经历五个心理反应阶段。
①否认期:病人其心理反应是拒绝接受事实。此反应是一种防卫机制,它可减少不良信息对病人的刺激,是心理表现第一期。
②愤怒期:病人常表现为生气与激怒,往往将愤怒的情绪向医护人员、朋友、家属等接近他的人发泄,以弥补内心的不平。
③协议期:病人接受临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事实。此期病人变得和善,能积极配合治疗。
④忧郁期:病人产生很强烈的失落感。出现悲伤、情绪低落、沉默、哭泣等反应。
⑤接受期:为临终的最后阶段。接受即将面临死亡的事实,病人喜欢独处,睡眠时间增加,静等死亡的到来。该病人表现为愤怒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4:54
①否认期:病人其心理反应是拒绝接受事实。此反应是一种防卫机制,它可减少不良信息对病人的刺激,是心理表现第一期。②愤怒期:病人常表现为生气与激怒,往往将愤怒的情绪向医护人员、朋友、家属等接近他的人发泄,以弥补内心的不平。③协议期:病人接受临终事实。此期病人变得和善,能积极配合治疗。④忧郁期:病人产生很强烈的失落感。出现悲伤、情绪低落、沉默、哭泣等反应。⑤接受期:为临终的最后阶段。接受即将面临死亡的事实,病人喜欢独处,睡眠时间增加,静等死亡的到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4:54
当一个个体接近死亡时,其心理反应是十分复杂的。瑞士裔心理学家伊丽莎自·库布勒·罗斯观察了400位临终病人,从而提出五个心理反应的阶段: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接受期。
①否认期,病人得知自己病重将面临死亡,其心理反应是“不,这不会是我,那不是真的!”以此极力否认,拒绝接受事实。病人常会四处求医,以证实医生的诊断是否正确,是否相同。这些反应是一种防卫机制,它可减少不良信息对病人的震惊,以便躲开现实的压迫感,让病人有较多的时间来调整自己,以面对死亡。这段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大部分病人能很快停止否认,而有些人甚至会持续地否认直至死亡。
②愤怒期,当否认无法再持续下去时,病人常表现出生气与激怒,产生“为什么是我?这不公平”心理,往往将愤怒的情绪向医护人员、朋友、家属等接近他的人发泄,或对医院的制度、治疗等方面表示不满,以弥补内心的不平。
③协议期,病人愤怒的心理消失,接受濒死的事实。病人为了尽量延长生命,作出许多承诺为交换条件,出现“请让我好起来,我一定……”心理。此期病人变得和善,对自己的病情抱有希望,能配合治疗。
④忧郁期,当病人发现身体状况日益恶化,协商无法阻止死亡来临,产生很强烈的失落感,“好吧,那就是我”,出现悲伤、退缩、情绪低落、沉默、哭泣等反应,要求与亲朋好友见面,希望有他喜爱的人陪伴照顾。
⑤接受期,是临终的最后阶段。在一切的努力、挣扎之后,病人变得平静,产生“好吧,既然是我,那就去面对吧”的心理,接受即将面临死亡的事实,病人喜欢独处,睡眠增加,情感减退,静等死亡的到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4:55
你好!临终者有以下五个阶段反应: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接受期,希望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4:55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出自《论语》,这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大概是告诉我们,人快要去世的时候,说出来的话往往是期待生者过好生活的“好话”,包含善意。那么人临终的时候在想什么呢?如果按照“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句话中的逻辑进行推理的话,人临终前可能对于名利物欲便没有太大的执着了,想的可能是在死前能给“生者”留下一些忠告之类的。
同时,“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句话背后,其实还有一个小故事,了解了这个故事,我们可能就能进一步理解这句话逻辑下,人将死之时到底在想什么了。
1、“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背后的故事
关于“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论语》一书中的原文是这样的: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这段话描述的是一个场景,即曾子生病了,孟敬子便去探病,这个时候,曾子告诉孟敬子说:“鸟快要死的时候,会发出悲鸣;人快要死的时候,说的话也是发自内心的包含善意的话。”然后曾子便开始劝告孟敬子要重视作为君子皆须重视的三个方面,至于是哪三个方面,后文详细议论。
那么曾子为何要对孟敬子说这番话呢?其实结合时代背景,我们就能了解原因。
曾子和孟敬子在*立场上属于对立关系,基于这种关系,孟敬子自然不会太将曾子的话听进去,曾子这边自然心知肚明。
于是,曾子便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样的话语告诉孟敬子,自己是好意,继而再引出“君子重视的三个方面”,期待孟敬子能做到这三个方面。于此,曾子也是苦口婆心了
2、“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背后,有曾子的叮嘱
其实,个人觉得“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重点并不在这句话,而在这句话的后半段,即“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也就是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实则是曾子用来引出自己“叮嘱”的一个“开头语”,而曾子真正想说的有三点:首先,君子在言行举止上要庄重,不要粗暴对待别人,更不能怠慢别人;其次,君子的面色要端庄严正,这样才更有信服力;最后君子说话的时候要讲究言辞,避免出错。
这三点是曾子临死以前赠送给孟敬子的“叮嘱”,没有私心,完全是为孟敬子着想。
有趣的是,经过几千年的流传,曾子提出的“君子需注意的三个要点”还没有“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句话耳熟能详。可能人们感于曾子的良苦用心,同时也为了表达对将死之人的尊敬,于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句话便在人群中显得更“响亮些”。
3、人将死之时,在想什么呢?
写到最后,我们回到我们的老议题,人将死的时候,在想什么呢?以这句话背后曾子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将死之*多想的不是名利,更不是算计,而是期待生者“越来越好”,于是他们将死之时所说的话,往往充满“善意”。
当然,万事无绝对,大家当个参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