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5:5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5 10:34
公元207年,在诸葛亮一系列的运作下,蜀汉集团的董事长第三次来到隆中。
刘备此行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考察这位传说中的卧龙是否具有经天纬地之才。如果诸葛亮是人才,就礼贤下士,即使给股权,也必须要挖到自己团队,不能给竞争对手机会;如果言过其实,就只用客套一番。
1、诸葛亮面试地点的选择就已经打破常规,有助于化被动为主动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面试地点选在诸葛亮的家,这样做有一个好处,诸葛亮拥有主场优势。俗话说客随主便,在诸葛亮的地盘,面试官刘备也要礼敬三分。
不管是古今还是中外,一般人面试都是求职者主动上门,甚至“死缠烂打”,商鞅为了一份工作,跑了几个国家,面试好几次,最后对秦孝公“投其所好”,才正式上班;苏秦、张仪在成名前,都只能叫求职。而诸葛亮就敢不按常理出牌,吸引刘备来求他。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诸葛亮在面试前已经做足功课,就等着刘备前来。此刻,刘备寄人篱下,最缺的不是资金、不是市场、不是地盘,而是一个顶级的总经理。在任何时候,一个优秀人才,胜过十万雄兵。对于刘备的诉求,诸葛亮心知肚明;刘备可能问到的问题,诸葛亮也是了然于胸。
刘备见到诸葛亮的第一个问题是: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看似一个问题,刘老板其实考察的是诸葛亮多方面的才能,看他怎么接。是人才还是庸才,这个问题的答复至关重要。绣球抛给诸葛亮了,他必须要接住,不仅要接住,而且要回答的专业,回答得让刘备心服口服。于是,就有了《隆中对》,在对话中,诸葛亮多方面地展现自己的才能与实力。
第一,战略思维。诸葛亮提出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成了刘备集团的行动方针。整篇《隆中对》,就是蜀汉的战略规划图,既描述了远景,也拟定了近期目标。
第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话一开始,诸葛亮就向刘备分析当前的天下形势以及未来的走向。然后指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谁是敌人,谁是朋友。紧接着提出应对方案。
整个回答,言简意赅,可以看出诸葛亮对问题本质的把握精准,提出的方案也具备可行性。
第三,语言表达能力。当高管,少不了语言表达能力。诸葛亮在回答的面试官的提问时,一气呵成。
通过这一个回答,诸葛亮完美地表现出自己能力上的段位。刘老板也被眼前的这位年轻人说得心悦诚服,毫不犹豫地发出邀请函。于是,就有了“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5 10:35
?1?
刘备三顾茅庐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成为世间美谈。故事发生在公元207年,刘备当时47岁,而诸葛亮当时27岁,两人相差20岁。那么47岁的刘备,是如何招聘到27岁的诸葛亮的呢?现在老板应该像刘备学习怎样广纳真正的人才!
首先身为公司的老板,你应该明白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1?吧!
与曹操相比,刘备自身的业务能力并不强。所以他急需一位有较强的战略眼光;有较强的分析思维;有较强的求职动机;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的经理人来辅佐他。
?1?刘备通过什么方式招聘?
三国时期没有现在的网络功能,发个招聘信息,发个传单就行,所以招聘的渠道和手段相对较少。像刘备这样的典型的三无企业(一无资金,二无市场,三无品牌)招聘人才自然不能与曹操相提并论,但刘备却很聪明!
1.打着刘皇叔恢复汉室的旗号为品牌
2.主动出击搜索像刘备一样有抱负想创业为动力,然后一起拉帮结派,从而引起诸葛亮的兴趣
?1?刘备为什么看中诸葛亮?
?1?1.看学历,虽然诸葛亮没有刘备曹操教育环境好,如果说刘备曹操是211院校毕业,那诸葛亮起码也算二本院校毕业吧。
2.看出身,诸葛氏在荆襄地区虽不是什么富二代,但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起码是名副其实的*。
3.看气质,《进(诸葛亮集)表》写道: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综合来看,诸葛亮就是一个高富帅。
4.看才学,他的老师司马徽评价他:可比兴周入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可见他的评价极高。
5.看志向,诸葛亮每尝自比管仲乐毅,说明他志向远大,是有意要出来当官的。
通过以上分析,诸葛亮虽然不是在职员工,只是一个应届生,但他志向远大,潜力无穷,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1?但话又说回来,刘备哪些地方又能够吸引到诸葛亮呢?
1.首先有理想、有抱负,这是老板必须具备的,不然跟你怎么有肉吃,这些刘备具有(恢复汉室)
2.有发展空间,毕竟自己是个应届生,不像曹操、刘权、袁绍集团那边,人才济济,诸葛亮这样的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根本不会受到重视。但在刘备这里,他就能得到重用,有施展才华的空间。
3.刘备有诚意,三顾茅庐不单单只去了三次那么简单,不光是上门拜访三次这么简单,而且每次上门,关羽、张飞都不耐烦,而刘备总是很沉得住气。特别是最后一次,刘备见诸葛亮之前还特地吃了三天素,简直就是把诸葛亮当男神的节奏。
很多企业之所以业绩不好,是因为员工的动力不足。
员工之所以不能像老板一样全力以赴、没日没夜的工作,主要的原因是他不是为自己干,公司的业绩好坏和他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他们根本不关心公司的业绩,而是只关心他自己的工资收入。如何调整布局?如何转亏为盈?如何业绩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