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7:56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0:29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李世民的性格,因为在中国古代的众多帝王之中,有重视亲情、大封子弟的,也有刻薄猜忌、手足相残的。我们关键看李世民是属于哪类人,才能讨论李建成和李元吉能否保全的问题。
查阅了史书,对太子建成的记载,多是荒淫无耻,碌碌无为之人,且是对李世民多次无理攻击,李世民是因为处处受*,迫不得已才后发制人,发动政变的。
这都是真的吗?恐怕不见得。李世民政变成功后,房玄龄等人“删略国史”,编纂《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时“语多微文”(《贞观政要》),而后世的不少史书均取材于这两部《实录》与国史,因此,史书的记载有很多不实之处,漏洞百出。
以司马光如此严谨的的史官,虽然发现《实录》有歪曲史实的地方,亦有很多上当的地方。据《通鉴》记载:“上(李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做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止。太子建成,性宽简,喜酒色,齐王元吉多过失,皆无宠于上......”
上面这段引文非常不合情理,伪造之处不少。首先,“晋阳起兵,皆秦王之谋”的说法就不符合事实。实际上李渊留守太原,具有起兵的良好军事基础,早有起兵的想法,原不待世民的一再苦劝。晋阳刘文静早就发现李渊“有四方之志”(《旧唐书》,《刘文静传》),崔善为是楼烦司户书佐,“以隋政倾颓,乃密劝进”,李渊“深纳之”(《旧唐书》,《崔善为传》)。由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诛杀兄弟,*父退位,不合法地登上帝位,为了替他的夺权进行辩护,史臣所修的《国史》和武德,贞观二朝的《实录》,就尽量贬低李渊在起兵中的贡献,把起兵的首功过多的归于李世民。两《唐书》和《通鉴》因袭了这种歪曲,故多失实之处。
其次,既然起兵之事不是李世民首谋,李渊在起兵之初,成败毫无把握的时候就预许立李世民为太子也是完全不近情理的。尤其是李世民平定全国的功业在当时还毫无踪影,李渊怎么可能抛弃立嫡长子为太子的传统,先许了李世民呢?由太原南下,西渡黄河,攻打长安的一系列战争中,李建成与李世民常常是并肩战斗,一起向李渊献策,即使李世民的功业稍稍超过李建成,亦相差无几,李渊完全没有必要违反立嫡长子的传统,立次子为太子,自乱其步。况且,当时唐朝新建,李渊父子面临着全国林立的武装势力,在严重的战争面前成败未卜,根本没有可能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仔细斟酌。义宁元年十一月李渊进封唐王,立即以陇西公李建成为唐国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次年,李渊即位,立即于六月“立世子建成为皇太子”(《旧唐书》)。由此可见,最初李渊是按照嫡长子为太子的传统,立李建成为太子的。
至于“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太子。上将立之。”亦不可信。请立李世民为太子的将佐是谁?史无记载。如果真有这样的将佐,一定会在日后受到李世民的殊赏,其事绩必然在两《唐书》中大书特书,然而遍查个传,却无一人涉及此事。可见将佐请立李世民的事亦属子虚乌有。
而对李建成,李元吉的记录也有失实的地方。李建成的才干可能不如李世民,但他曾与李世民一起向李渊提出过一些正确的建议,共同建立过不少战功,而且幕下网罗了魏征等一批日后的名臣,绝不是单纯的酒色之徒。李元吉其人的确有不少严重的缺点,但亦“力敌十夫”(《隋唐嘉话》),在军事上也不完全是*之辈。
史籍上一再夸大李建成与李元吉的缺点,杜撰李渊企图立李世民为太子,而李世民一再表示辞谢的目的,就是意在掩盖李世民发动政变,夺取皇位继承权的不合法性,不道德性。
关于这次*斗争李世民处于主动,负主要责任的情况,还可以找到其他很多证据。武德四年,李世民攻下洛阳后,杜淹本来是要“委质于隐太子”的,而当时封德彝典选,知道杜淹是个人才,“以告房玄龄,恐隐太子得之,长其奸计”,“于是邃启”李世民,引为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旧唐书》)可见那时李世民就已经与李建成展开了争夺人才的斗争。李世民以秦王的身份网罗了这么多学士,而且与他们“讨论坟籍,商略前载”,俨然是一派君臣气氛,如果不是为了夺取帝位,有必要这么干吗?
所以说,史书是由胜利者编纂的,*往往被掩埋,我们现在看到的也都是经过修正的“史实”。李世民为了夺位,不计成本的拉帮结派、昼夜谋划,但发现各种稳妥的办法都不现实,决定权掌握在李渊手中,不好控制。于是李世民最终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直接用武力解决问题,一了百了。为了不留后患,直接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使得李世民再无后顾之忧。*斗争是无情的,在历史上争夺皇位的斗争中,骨肉之情不免显得苍白无力,李世民此举亦可理解,也无可厚非。此后,李渊主动让位,不过我始终觉得,以李渊的个性,还不至于如此主动,其中可能存在李世民*宫的可能性。但是我也没有证据,毕竟史书已经被修改,只能猜测。
综上,李世民为了夺得皇位,不惜杀兄*父,的确是心狠手辣,和隋炀帝杨广基本处于一个级别。我们只要想想,李建成和李世民争位,李元吉毫无继位的可能,他为什么不站在李世民这边,或者中立呢?不排除李建成是长子的优势,但是更重要的,我觉得是李元吉害怕李世民,怕李世民一旦登基,会对自己不利。李世民执法甚严,平洛阳后严拒嫔妃的私求宝货就是明证。而李元吉本人贪好酒色,在刘武周攻打太原时又有过弃城私逃的不光彩记录,他必然感到李世民如果继位,自己很难畅所欲为,甚至要被秋后算帐,而在李建成手下当齐王要悠闲自在的多。因此,李元吉投靠李建成,不是最后自己要当皇帝,而是想选择一个对自己更有利的兄长当皇帝,把可怕的二哥挤掉。
如果按照楼主所说,李渊一开始就力排众议,立李世民为太子,这样固然不会出现玄武门之变,但我们不能回避一个事实,那就是,李渊起兵之后,三个儿子都带过兵打过仗。皇子有了的军权,就不可避免的会形成一个小团体,即使没有小团体,当皇帝的能不猜疑吗?以李世民心狠手辣、刻薄寡恩的个性,登基之后能放过他的两兄弟吗?到时候李世民大权在握,根本不用发动什么政变,一道命令下去,李建成和李元吉就得完蛋。即使这两位放弃幻想,小心翼翼,大气不敢出,每天混日子,李世民也网开一面,放他们一马。但是,等到李世民死前,考虑后事的时候,还会放过他们吗?何况李世民的*人李治性格比较懦弱,李世民真的放心让儿子去和两位强悍的叔叔周旋吗?恐怕这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不死也得死了,除非他们提前自然死亡。
其实想想唐朝的历代帝王,不也都是这样,唐朝的宫乱、内斗一直不断,有了实力就可以发动政变,其实也是李渊父子从一开始就树立的“榜样”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0:29
应该能吧,李建成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只是后来当了太子,人变了,他若不当太子,也不会担心太子之位被夺走,而去害李世民,李世民也不会报复他哥哥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0:30
不会,唐高祖后期明显偏爱李建成和李元吉,还给了李建成兵权,而且李建成也大肆拉拢李世民手下的人,使他感到威胁,而且李世民在权力问题是个心狠手辣的人(从他*父杀兄就可以看出来),所以玄武门之变是迟早的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0:30
不会,从李世民自己考虑。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眠,如若不杀,是予厚官待之还是以厚俸待之?不乘机杀了,即便做了皇帝也不能杀不然世人会说你不仁无度量,再者李建成李元吉非胸无点墨之人,要是暗中策划,很容易对自身安全造成影响,所谓日防夜防家贼难防,更何况当时李渊还没死,只是立储,而非退位,能立亦能废,所以不能留后患。死了,一了白了,就没有所谓的皇位之争了,也不用担心内部派系林立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0:31
可以,废长废幼的玄武门事变,既成李渊太上皇的事实。李建成和李元吉已死已无选择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