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6:52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1:43
陈友谅(1320~1363年),元末农民军领袖,并自封为“大汉”皇帝。这位曾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威震八方的一代枭雄,却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严酷事实面前,被胜利者的历史将其生平湮灭,以至后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们知道陈友谅这个人应该是从小说中,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小说中的陈友谅是个的军阀,无恶不作,阴险狡诈,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人。明史中同样是这么说的,倚天屠龙记之所以这么写,应该也是金庸老先生为了遵从明史的记载。那说陈友谅到底是不是这么一个坏到骨子里的人呢?其实不是!那为何明史这么严肃的书会这么记载呢?
陈友谅自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中流失身亡,距今已近六个半世纪,最早的史料记载始于明洪武五年编修的《明太祖实录》:“友谅者,沔阳玉沙县人,世业渔,姿貌丰伟,尝为县吏不乐,会寿辉,文俊兵起,慨然众往之,遂为文俊薄书掾,后领兵为元帅,及文俊专恣,心不能平,自称平章……。”后《平汉录》《鸿猷录》多加杜撰和篡改。《平汉录》作者童承绪篡为“友谅者,湖广沔阳渔子,本姓谢,祖千一,赘于陈,因从其姓。”
《鸿猷录》作者高岱也附和为“陈友谅者,湖广沔阳渔子也,本姓谢,先世赘于陈,冒陈姓。”后《明史》亦据此传之“陈友谅,沔阳渔家子也,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少读书,略通字义。有术者相其先世墓地,曰法当贵,友谅心总喜,尝为县小吏,非其好也,徐寿辉兵起,友谅住从之……”。
要知道明史是朱元璋的人写的,写自己的对手,那可不是往坏里写,难不成还给你*,那朱元璋自己不就成无名之师了,所以明史这么记载情有可原,成王败寇是千古不变的定律,历史也都是胜利者眼中的历史。那今天我们就历史上的一些蛛丝马迹,给这位在农民中有重大贡献的人说几句公道话!
陈友谅初期是参加的元末徐寿辉的军,最后被丞相倪文俊发掘给提拔上去的,之所以倪文俊赏识他就是因为陈友谅不拘小节,说难听点就是为达目的誓不罢休,不论用什么手段都要完成目标,古人云,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陈友谅就是这么一个人!
倪文俊,这个一手将陈友谅提拔上来的人,落魄之时来投靠陈友谅,但陈友谅并不念及旧情,反而担心此人会影响自己的权利,二话不说直接杀了。知遇之恩什么的就是狗屁,也正是因为这一举动,他取得徐寿辉的信任。
公元1360年,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两支大军大权同操陈友谅一手,使其实力大增。
但这样不仁不义的举动,引起了将心背离和盟友的提防和猜疑。当时夏王明玉珍西迁四川而兵塞瞿塘,与陈友谅绝交并暗通朱元璋。吴王张士诚出于怕重蹈徐、倪覆辙和保存实力的考虑,在陈、朱大战之际,竟不顾姻亲之情,背盟隔岸观火,企收渔人之利。
陈友谅在拥有了汉王之权后,更加孤高自傲,骄奢无度,他自恃兵多地广,一味贪图欢娱享乐,并忙于称帝,改元大义,回驻江州,一时军威大振,干戈指处,所向披靡。随着战绩的不断扩大,逐渐拥有了江西、湖广之地后,竟把与自己逐鹿中原的劲敌朱元璋不放在心上,一心只忙于称帝封妃,造宫享乐。并特命南昌守臣胡廷瑞在距滕王阁不远的章江门外建成鹿苑一座,不惜重金喂养百头名贵训鹿,并御笔题写“娱鹿山庄”,每次来游,百鹿身披大红彩缎,颈套各色花环,命百里挑一的妙龄佳丽追逐相戏,其驾驭之妙者,重赏有甚于争城夺地之功。故时谚云:“拼死争城夺地,不如骑鹿献戏。”
直到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在鄱阳湖楼船上中流失身亡后,朱元璋大兵紧围武昌,并遣偏师乘胜追击,直抵陈友谅老巢陈家棚,张必先自岳州驰援,被常遇春击败,这次战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朱元璋血洗湖广。”单说*在监利(玉沙县)境内一日一夜败退的古迹就有:上车湾、下车湾、火把堤、卸甲河、埋甲口、鸡鸣铺、血湖等地名,其中最为惨烈的是血湖一劫。朱元璋大军锋芒直指监利(玉沙),一夜之间势如破竹,天亮时,大军已*近陈家棚,当地老百姓和*残兵败将,在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腹地,被强敌追赶得无处藏身,只好躲到湖里借荷叶作掩护,想苟全性命。
明军从四面八方合围陈家棚后,见方圆数十里内空无一人,正在纳闷之时,忽然空中神鸟大叫,“兵哥哥,不杀我,破荷一刀。”军师刘伯温立刻大悟,急命兵士驾舟下湖,对每片荷叶都要砍上一刀,只见数万虎狼之师下刀之处,荷叶下面红浪翻滚,血溅如注。霎时间,数十里湖面,衰声震天,荷叶与人头如秋风落叶般滚动,可怜老幼百姓,残卒败勇,手无寸铁,引颈任明军像砍瓜切菜一般。
明军直杀到日落西山,尸遍湖面,湖水全都被鲜血染红了,后来人们把这片湖面称为血湖。关于这段历史,《监利民谣》和《监利县志》都有记载:“荷叶亭,荷叶亭,荷叶下边好藏人,监利来了洪武军,只见荷叶不见人;荷叶亭,荷叶亭,一片荷叶一个人;监利来了洪武军,只见红水不见人。”
《明太祖实录》修于明洪武五年,距陈友谅战死时仅隔九年而已。因此说《明太祖实录》是记述陈友谅生平籍贯最早和最具权威的板本。后来的《鸿猷录》、《平汉录》作者高岱,童承绪同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50年)进士。并且都是湖北京山县人,他们的老家距陈友谅出生地200多公里,但时间却相隔170多年。当时的玉沙县早已改置为容城县,他们只是依据元末玉沙县隶属沔阳州的历史,杜撰丑化陈友谅谢冒陈姓,以取悦当朝主子,谋求进身之阶。他们并没有进行实地考察,道听途说错把明玉珍兵驻沔城说成是陈友谅,误把陈家棚与陈友谅胭脂河黄棚驻兵写成洪湖乌林镇黄蓬山,以至数百年来陈友谅故址查无实地,引起史学混争。
陈家棚遗址发掘引出陈友谅生平新线索,考古发掘使陈友谅生世之迷,基本从田野浮出,其残垣断壁,荒坟孤冢正在诉说着六个半世纪前的悲壮往事,那如泣如诉,扎根故土的英雄身影,早已融入了家乡厚实的乡情。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是故乡对出征游子的安慰,无论你是寇是王,只有马革裹尸,才算英雄儿男。无论天长地久,都能口碑相承,万代流传。
历史是胜利者谱写的,陈友谅的个人经历不多,在史书上的记载也就不多,而民间的他的评价也不好,于是到今天为止有关陈友谅的记载少之又少。而对于这样一个刚愎自用、冷酷无情的人来说朱元璋也不会给他一个好形象,相反的张士诚的性格反而更受到百姓的传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3:01
历史上确实有陈友谅这个人,而且是朱元璋一统天下过程中极为难缠的对手,《明史》中就有关于他的记载,他是个难得的枭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4:35
真实的历史上有陈友谅这个人,是当时其中一支农民军的领袖,而陈友谅领导的这支农民军还是朱元璋最大的强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6:27
有陈友谅这个人,他与朱元璋争夺天下,最终失败。对于他的记载,在明史中可以看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8:35
当然有呀。元末人、和朱元璋同一时期的人。元末南方红巾军领袖。渔民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