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为什么苏州人特别喜欢吃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8:51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17:53

但苏州人为什么喜欢吃面呢?特别是早上吃面条的量,不低于任何北方城市,这个问题要从历史说起:

靖康之乱后,宋朝迁都临安,也就是今天杭州,宋朝时期苏杭等地都属江南道,随着都城迁移,大量人口从开封等地南下而来,兵荒马乱的岁月,交通又不发达,能千里南下的都是达官贵族,杭州作为*中心,官居较多,苏州(平江府)作为江南的经济中心,商贾居多,这些人虽渐渐的适应了米饭,但同时也把吃面的习惯渗透到当地的饮食中。于是淮河以南才渐渐有了麦子的种植。所以苏州人特别喜欢吃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19:11

老苏州人,早起一碗面,雷打不动。苏州人爱吃面,无论味浓味淡、面硬面软、汤宽汤紧、青重青免,都有人爱。现在的苏州,面馆星罗棋布,但要说小编心仪的面,总不过这几碗。

两面黄的面是脆脆的,特别是周边的一圈。中间的那块经过浇头卤汁浸泡回软,松脆中带着鲜香。既可以吃到脆脆的面条,也可以吃到泡在汤里变得滑滑的面条。

蟹粉面,是用大闸蟹拆肉,配以虾仁炒制的,搅拌均匀后每一根面条上都会沾着美味的蟹粉蟹肉,味道之美,妙不可言。

焖肉面自然不用多说,一整块大肉入口即化,酥软香糯,让人停不下来。

很多吃货以为,枫镇大肉面就是焖肉面,其实不是!只在夏天供应的枫镇大肉面,特别之处在它的汤是鳝鱼吊制的,然后用酒酿和熟猪油熬成卤汁,浇头是焖制的猪肋条肉。调味不用酱油,所以又叫白汤大面。这可能是你吃过的面中,唯一的一种带酒味的面。

三虾面,有个绰号叫“土豪三虾面”,通常都是至少在70元以上,所谓的“三虾”:虾仁肥美,嫩;虾子饱满,鲜;一粒粒形似红米的虾脑硬实,香。味道之鲜美真是想想都流口水!

在所有苏式面点里,最简单的就属阳春面和葱油拌面。或许正是由于简单的原因,真正能把这两个面做得好的人家并不多。以熬香的葱油加上烧透的开洋,和面条一起拌着来吃,面条有韧劲又滑爽,开洋鲜美,葱油也很香。

正宗的罗汉净素面主料以猴头菇、草菇、香菇、蘑菇、鸡腿菇和自制面筋,再加上辅料一共有16种鲜蔬。

苏州的香菇面是甜的,曾经还有上海朋友说过:“甜的阿拉都吃不消了。”

排骨面,在老苏州看来,一碗普通的醇香排骨面的面汤,需要一只火腿,七只鸡,二十斤肉骨头,以及各种自制秘方的调料,以文火慢熬一天才能成。

炒肉面一上桌,香味扑鼻,肉末、木耳、虾米,在这个浇头中融成一种特有的鲜美,丰盛之余带着素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20:46

靖康之乱后,宋朝迁都临安,也就是今天杭州,宋朝时期苏杭等地都属江南道,随着都城迁移,大量人口从开封等地南下而来,兵荒马乱的岁月,交通又不发达,能千里南下的都是达官贵族,杭州作为*中心,官居较多,苏州(平江府)作为江南的经济中心,商贾居多,这些人虽渐渐的适应了米饭,但同时也把吃面的习惯渗透到当地的饮食中。于是淮河以南才渐渐有了麦子的种植。


江南秀丽的人文特点,北方而来的面条也慢慢改变了模样,从指头宽甚至腰带宽变成了只有一毫米多的细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食文化。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22:37

苏州有着悠久的历史,良渚文化的考古与发掘说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活,其中赵陵山遗址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遗址重大发现之一。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鱼米之乡”更是描写了苏州景色宜人、物产丰富。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苏州麦子的产量都微乎其微,但苏州人为什么喜欢吃面呢?特别是早上吃面条的量,不低于任何北方城市,这个问题要从历史说起:

靖康之乱后,宋朝迁都临安,也就是今天杭州,宋朝时期苏杭等地都属江南道,随着都城迁移,大量人口从开封等地南下而来,兵荒马乱的岁月,交通又不发达,能千里南下的都是达官贵族,杭州作为*中心,官居较多,苏州(平江府)作为江南的经济中心,商贾居多,这些人虽渐渐的适应了米饭,但同时也把吃面的习惯渗透到当地的饮食中。于是淮河以南才渐渐有了麦子的种植。


江南秀丽的人文特点,北方而来的面条也慢慢改变了模样,从指头宽甚至腰带宽变成了只有一毫米多的细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食文化。

下面说说苏州当地的特色面

一、奥灶面

奥灶面历史悠久,传说很多,据说乾隆吃过后说“面灶奥妙,奥妙的面灶”,无证可考。其特点是宽汤、面硬、重浇头,传统的奥灶面的汤是用青鱼的鱼鳞、鱼鳃、鱼骨、鱼身粘液一起熬制的,味美鲜醇;面硬是因为面在滚汤中烫几下捞起,保持鲜香爽滑的特点;奥灶面的浇头很多,有爆鱼、卤鸭,牛肉、鳝丝、雪菜、笋尖等,以红油爆鱼面和白汤卤鸭最为著名。



二、藏书羊面

藏书羊肉历史悠久,起源苏州藏书镇(现木渎镇)以其独特的烧煮技艺,烹调成各式羊肉菜肴,因其肉香汤鲜、味美可口、营养丰富而深受人们喜爱,是冬令进补佳品,成为传统的苏州地方风味小吃而风靡江南。藏书羊肉面主要有红汤带骨肉和白汤纯肉两种。



三、奥鸭面

清光绪年间,昆山周市厨师吴金福学得此艺后,利用周市当时盛产野禽之自然条件,开设以主烹奥鸭的“太和馆”,其特点是色、香、味俱佳,有“一家爊煮,满街飘香”之誉。奥鸭面结合奥灶面的特点,汤汁甜度小一些,浇头以鸭鹅肉及肫肠为主,肉有红(酱)白(卤)之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8 00:45

一、最早的挂面出自苏州

虽然总有“南人饭米,北人饭面”的说法,而苏州人对本地的一碗面情有独钟。而这一碗面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宋初年。

据南宋庄季裕在《鸡肋编》中说:“建炎(1127-1130)之后,江、浙、湘、湖、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

靖康之耻后,金兵入侵*得宋室南迁。使得江南地区人口急剧增多,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必然会让江南地域的文化发生巨大变化。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一日三餐的改变,大量“饭面”的北人到来,使得面粉需求变得空前高涨,以至于“绍兴(1131-1162)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意思就是南宋初年时,由于麦子市场需求量大增,而江南农民种麦子的利润竟是种水稻的数倍。同时,官府也出台了鼓励*“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当然这种自信,源自于明清两代,苏州各行各业的手工业产品都是领风气之先,所谓苏作更是精致优雅的代名词。而苏州面,也如明清的谚语“苏州样,广州匠”,要的就是精细。周星驰《食神》里那句“一碗杂烩饭也要用心做”,放在一碗苏州面里,实在是最普通的要求。所以,一碗苏式汤面,见证的不止是中国经济版图的变迁,更是苏州人生活和性格的缩影:精致内敛,不张扬,看似简单平常,却底蕴深厚。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