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0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20:27
截止到2019年9月9日,福建省南平市有2个市辖区、3个市、5 个县:延平区、建阳区、邵武市、武夷山市、建瓯市、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
其中延平区辖2个乡、13个镇、6个街道、70个社区、244个村;建阳区辖3个乡、8个镇、2个街道、22个社区、194个村;邵武市辖3个乡、12个镇、4个街道、38个社区、133个村;
武夷山市辖4个乡、3个镇、3个街道、16个社区、115个村;建瓯市辖4个乡、10个镇、4个街道、27个社区、217个村;顺昌县辖4个乡、7个镇、1个街道、16个社区、130个村;
浦城县辖8个乡、9个镇、2个街道、10个社区、286个村;光泽县辖5个乡、3个镇、5个社区、85个村;松溪县辖6个乡、2个镇、1个街道、7个社区、102个村;政和县辖5个乡、4个镇、1个街道、7个社区、124个村。
扩展资料
南平市地处福建省北部、闽江源头,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俗称“闽北”,面积2.63万平方公里,是福建省面积最大的设区市,具有中国南方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形特征。
南平有四千多年的历史,10个县(市、区)建县都在千年以上,是福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中原文化入闽的主要通道。“福建”之名即为福州、建州(今建瓯市)各取首字而来。
参考资料来源:南平市*—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来源:南平市*—南平概况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21:45
延平地名中的行政变迁
延平这个地方最早并不叫“延平”,而是叫“南平”。“南平”正式成为行政区域的时间,开始于东汉建安初年,其来源起自对一场*的*。史*载,东汉年间,福建北部山区爆发了闽越后裔山越人的叛乱,被朝廷迅速出兵平定。后来,为了加强边区管理并借机纪念这次平定南疆的功绩,封建统治者便于建安元年(196年)析侯官县(今福州)“北乡”,设置了“南平县”,隶属会稽郡南部。“会稽”是个古郡名,在今天的江浙地区。东汉置“南平县”的行为,开启了*王朝在闽北行政建制的历史。“南平”,就此成了闽北最早的县治和福建历史上最早见诸记载的五县之一。后来,即汉建安初的公元196-205年间,闽北境内又设置了汉兴(今浦城)、建安(今建瓯)、建平(今建阳)3县,均隶属会稽郡。
入晋以后,南平就开始几度改称“延平”并与“延平”一词结下千年不解之缘的历史。史*载,“延平”一称最早出现的记录是:晋太元四年(379年)改延平县,属建安郡。明弘治《八闽通志•卷一•地理》引《方舆胜览》的注解,认为此时南平之所以改称“延平”原因是:“晋武帝平吴,易南平县为延平”。
南朝宋泰始年间(465-471年), 延平县又改名为南平县。
唐末五代时期天下大乱,“南平”之名也在沉寂了很久以后,开始以军事要地的身份再次浮现在历史舞台上,突显了它的战略地位,被后人形象地总结为“铜延平”。史籍中有关这一段变迁的文字表述是:唐武德三年(620年),南平县改延平军,属建州;上元元年(674年),延平军改为剑州;乾宁三年(6年),废延平军,改置延平镇。这里的“军”最初作为戍边部队的驻地,其将领称为“使”。安史之乱后因军事需要,军的设置被推广到内地。由于军使往往干涉县令职能,后来便索性免去县令,听任军使管辖,军于是发展成为地方政区,它主要分为两等:一等的同州、府,直属于路;次一等的为县,属府、州统领。这里的“建州”即今天的建瓯,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始置。“州”作为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所辖地区大小历代不同。现在的“福建”之名,即是北宋正式建省时由“福州”和“建州”两处各取首字而来的。
五代后唐天成元年(926年),延平镇又改为永平镇。
公元943年,五代闽国末代君主、闽王王审知的第十三子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大殷”,改元“天德”,升永平镇为龙津县,兼置镡州。一年后,王延政被迎回福州,又改“殷”为“闽”,称闽帝,但国都仍旧设在建州,而以福州长乐府为东都。天德三年(945年),王延政降于南唐,闽国灭亡,南唐随即入占建州并于当年九月在建州设永安节度使,改龙津县为剑浦县,复增延平县,不久即废。第二年,南唐又于延平、剑浦、富沙三县设剑州,治所为延平,这是延平第一次管辖后来的延平府地。但它的最大意义却不在这事本身,而在于此后一千年来福建城镇体系格局的基本确立。
赵匡胤称帝后,深感藩镇割据之害,便从消除隐患的角度出发,将节度使的军政、民政、财政三权收归朝廷,实行虚*的政区制度,即路管府、州、军;府、州、军再管县、监。“路”为一级政区单位,统管府、州、军、监、县。“监”是国家开办企业的机构,经济地位很高。由于企业办事要与地方发生联系,*便专门划出一片土地让其单独管理,监就这样成了一种地方政区。
在宋代,福建境内的建置主要是一府、五州、二军:一府即延平府;五州即福州、建州、泉州、漳州和汀州;二军即邵武军和兴化军。这八个“地级”建置,就是福建别称“八闽”的经典由来。在这“八闽”的建置中,闽北占据了建州、延平府及邵武军三地,民间俗称之为“上三府”,即闽江上游三府。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剑州改为南剑州,以区别于四川剑州,仍为延平府府治。端拱元年(988年),建州改为建宁军;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建宁军又改作建宁府,属福建路。景炎元年(1276年)右丞相文天祥于南剑州设都督府抗元,这就是郭沫若“咏南平”诗作“信国曾开府”的由来,又称“信国公开府南剑”。据说,文天祥开府南剑后不久,元兵就打进铁牛关,攻下了邵武,形势十分危急。为了尽快筑好城墙抵御元军,文天祥不辞辛劳、昼夜奔忙的举动感动了老天爷。老天爷派遣神兵鬼差相助,一夜之间就建成了一座绵延十几里的悬壁城墙。这段城墙,现在仍然屹立在延平城北九三英华学校的后山上,它又象城墙又象山峦,被人们亲切地称作“鬼城墙”。
元朝时,一级政区称为“行省”,统领路;路为二级政区,统领府、州、县。但也有府、州不隶属于路而直属于省的,称直隶府、州。福建曾有建宁分省、泉州分省、兴化分省和延平分省的划分。至元十三年(1276年),邵武军改为邵武路。至元十五年(1278年),建宁府改为建宁路,南剑州改为南剑路。大德六年(1302年)南剑路改为延平路,剑浦县复改为南平县,为延平路路治。
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一说1369年),延平路改为延平府,成为闽中八府之一,与建宁府、邵武府并立闽北。延平府领南平,顺昌,将乐,沙县,尤溪,永安六县和上洋厅;建宁府领建安(今建瓯一部分)、瓯宁(今建瓯一部分)、建阳、崇安、浦城、政和、松溪7县;邵武府领邵武、光泽、泰宁、建宁4县,直至清初。
清设府、厅、州、县。此外还有道的建制,为监察区。福建共有四道:宁福道驻福州,辖福州、福宁二府;延建邵道驻南平,辖延平、建宁、邵武三府;汀漳龙道驻漳州,辖汀州、漳州二府与龙岩直隶州;兴泉永道驻厦门,辖兴化、泉州二府与永春直隶州。
中华*建立后(1913年),废府、州、厅制度,实行省、道、县*制,福建行政区划有了较大的变动。全省被划分为东路、南路、西路、北路4道。北路道驻南平,领16县。*3年(1914年),依原辖区域改置闽海(闽东)、厦门(闽南)、漳汀(闽西)、建安(闽北)4道,南平为建安道。
*14年(1925年),道制废除,实行省、县两级制,县直属省管辖。*22年(1933年)11月20日,以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十九路军将领为核心的抗日反蒋势力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定都福州,将福建划为闽海、延平、兴泉、龙汀4个省和福州、厦门2个特别市,管辖县。延平省*萨镇冰,管辖区域为:南平、沙县、将乐、顺昌、永安、尤溪、建瓯、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邵武、光泽、泰宁、建宁16县。
*23年(1934年)12月,人民**因失败而解散,福建省*又重新建立。7月开始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制度,将全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署,仍辖个县。延平全境共涉及第三、第九、第十等三个行政督察区。
值得一提的是,**在任内实行的废府留县制度对福建地名文化带来了相当糟糕的影响,它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现今地名级序的错乱。举个例说吧,原来是延平府管南平县,一管管了几百年,但现在却变成了南平市管延平区;而原来是汀州府管的长汀县,但现在却变成了长汀县管汀州镇,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1949年5月至1950年2月闽北各县相继后,闽北境内于1949年9月10日改设为2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第一、第二专区。1950年3月,第一专区改建瓯专区(9月改建阳专区),第二专区改南平专区。1949年5月14日的南平,属南平专区。
1956年6月9日,建阳专区并入南平专区,共辖南平市和南平、顺昌、建阳、建瓯、沙县、邵武、浦城、崇安、光泽、松溪、政和、建宁、将乐、古田、尤溪、泰宁、屏南、闽清、三明19县,范围涉及今天的福州、三明及宁德部分县(市)。
1960年南平县并入南平市。
1968年5月,专区改为地区,成立*委员会。
1970年南平专区迁驻建阳,改为南平地区;1971年6月18日,南平地区*委员会改称为建阳地区*委员会。
1978年3月,撤销建阳地区*委员会,成立建阳地区行政公署。
1988年建阳地区迁驻南平,更名为南平地区行政公署。
1994年9月,*批准撤销南平地区设立地级南平市,1995年设省辖地级南平市,原县级南平市同时改为延平区,南平地区建制至1995年1月18日终止。
东汉建安元年南平置县时,即选址在延平津畔依山面水的狭长地带筑城。宋端拱二年(9年)十二月,延平开始大规模修筑城垣,周长九里一百八十步。随后,历代王朝都时有修缮。但一直到了清末,南平城区依然十分狭小,城内仅有1条大街,11条小街,9条小巷,城市设施简陋,公共建筑及民用住宅仍是以土木或砖木结构为主的低矮房。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平成为福建交通中心,建设厅南平工务局开始对街巷进行改善。改通衢大街为中山路并拓宽取平。随即又拓宽酒务坊(今新华路口)经江西会馆(今新华书店),改名为中正路;晏公坊至汽车站(原地专礼堂,今为市*所在地)为中华路与北门坊路接通。但是,由于沿海城市相继沦陷,逃难人群不断北上进入闽北腹地,南平山城还是变得人满为患。一时之间,市政设施滞后、住房拥挤、卫生状况恶化的状况不断发生。市井间有民谣唱道:“南平南平,灾疫不停;电灯不明,马路不平;供水不足,电话不灵;破房歪歪,卫生不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重视城市街巷建设,多次对中山路、八一路等重点街道进行拓宽取直,平整路面。首辟东大路(马祖庙到明翠阁),长525米;再辟新民路(西门至水南桥),长785米。两条路宽均6米。
1956年,中山路、西大路、新华路、胜利街拓宽改造,并修建府前路、人民路、紫芝路、鼓楼街、康乐里等10条城市次干道,把前进巷等13条小道拓宽至6米,使之可以单线行车。1966年,中山路再度拓宽,路面改为沥青路面。翌年,从水南桥北端经汽车站到市医院路段顺山边拓宽改建为车行道,原新民路并入中山路,在市立医院与八一路衔接。1978年,八一路拓宽取直,铺设沥青路面。
近几年,由于武夷山的声名在外,不少*人士提议改名为武夷山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23:20
目前只有延平区,武夷新区还在建设中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01:11
就一个延平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03:19
您好:Mr.Chen,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