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怎么修禅定?能否给一个具体的常人可做到的方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00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3 15:19

历代佛门大德都很推崇天台宗的六妙门禅定法, 你可以参考一下。

六妙门
天台宗之六妙法门属于「不定止观」。天台宗之六妙法门属于「不定止观」。 法门
所以通称为「妙」,是说若人依此法门去修,不仅能超出三界轮回,更可证得一切 种智(即是成佛)。法门所以通称为「妙」,是说若人依此法门去修,不仅能超出三界轮回,更可证得一切种智(即是成佛)。呼吸是生命之根源,假使一息不来,便会立刻死亡,可见呼吸对生存是如何重要了. 呼吸是生命之根源,假使一息不来,便会立刻死亡,可见呼吸对生存是如何重要了。
六妙门的修持方法,主要是教人在呼吸上用功夫。六妙门的修持方法,主要是教人在呼吸上用功夫。 且分为六个阶段:一、数。且分为六个阶段:一、数。 二、随。 三、止. 四、观。 五、还。 六、净。
一、数
数息吐出名呼,入内名吸,一呼一吸成为一息。数息吐出名呼,入内名吸,一呼一 吸成为一息。 首从第一息数起,当出息则数一,再出息竟则数二,乃至第十息毕,再回头从第一息数起,如是终而复始。首从第一息数起,当出息则数一,再出息竟则数二,乃至第十息毕,再回头从第一息数起,如是终而复始。
若未数至第十,其心于中忽想他事,忘记数目,则应停止再数,应当回头更从第一 数起直至第十,一一不乱,各自分明,如是乃为正当的数法。若未数至第十,其心于中忽想他事,忘记数目,则应停止再数,应当回头更从第一数起直至第十,一一不乱,各自分明,如是乃为正当的数法。 又数第一息时,不可数第二,如数第一息
未竟,随即数第二息,名为将一数二。又数第一息时,不可数第二,如数第一息未竟,随即数第二息,名为将一数二。 也不可将二数一,如息已经入于第二,始数第一,此二者均为有过。也不可将二数一,如息已经入于第二,始数第一,此二者均为有过。 应该在一数一,在二数二。应该在一数一,在二数二。 又不满十数者,
则为减数,若过十数者,则为增数,总之增减之数,皆非得定之道。又不满十数者,则为减数,若过十数者,则为增数,总之增减之数,皆非得定之道。 又应知数入息时.又应知数入息时. 则不数出息,数出息时,则不数入息。则不数出息,数出息时,则不数入息。 如果出入俱数,则会有息遮病,生在喉中,如有草叶,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令人不安,是故数单,不可数双。如果出入俱数,则会有息遮病,生在喉中,如有草叶,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令人不安,是故数单,不可数双。

由于心息二者,相依为命,故有心则有息,无心则无息。由于心息二者,相依为命,故有心则有息,无心则无息。 又随心而有差别,心粗则息粗而短,心细则息细而长。
又随心而有差别,心粗则息粗而短,心细则息细而长。 是故数息日久,逐渐纯熟,心息二者,任运相依,心随于息,息随于心,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息自住,息既虚凝,心相渐细,遂觉数息为粗,此时可舍数息,当一心修随息。是故数息日久,逐渐纯熟,心息二者,任运相依,心随于息,息随于心,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息自住,息既虚凝,心相渐细,遂觉数息为粗,此时可舍数息,当一心修随息。
二、随
修随息前,首应舍掉前面数法。修随息前,首应舍掉前面数法。息入竟时,不可数一;息出竟时,不可数二。息入竟时,不可数一;息出竟时,不可数二。 其心时时随息出入,息也时时随于心,二者如影随形,不相舍离。其心时
时随息出入,息也时时随于心,二者如影随形,不相舍离。 当息入时,从鼻、口经咽喉、胸、心至脐部,意要随逐。当息入时,从鼻、口经咽喉、胸、心至脐部,意要随逐。 当息出时,从脐、心、胸、咽喉至口、鼻,其心也要跟著,决不放松一步。
当息出时,从脐、心、胸、咽喉至口、鼻,其心也要跟着,决不放松一步。如此随息日久,其心更能凝静,息也愈微,此刻忽觉出入息与寻常不同。如此随息日久,其心更能凝静,息也愈微,此刻忽觉出入息与寻常不同。 由于我们平时心粗,不能觉察到息之有异,而今心已入精微,便知息之长短、粗细、温寒、有无,更能感觉到呼吸从_身毛孔出入,如水入沙,也如鱼网,风行无阻。由于我们平时心粗,不能觉察到息之有异,而今心已入精微,便知息之长短、粗细、温寒、有无,更能感觉到呼吸从_身毛孔出入,如水入沙,也如鱼网,风行无阻。 这时身轻柔_,心也怡然凝静,到了这个时候,对随息也心生厌倦,改而专心修止。这时身轻柔_,心也怡然凝静,到了这个时候,对随息也心生厌倦,改而专心修止。
三、止
修止可以令人妄念不起,身心泯然入定,由于定法持心,自能任运令心不散。修止可以令人妄念不起,身心泯然入定,由于定法持心,自能任运令心不散。前面修习数、随二门,虽能令粗念宁静,但细念仍旧波动。前面修习数、随二门,虽能令粗念宁静,但细念仍旧波动。 止则不然,令心闲,不需谋诸事务。止则不然,能令心闲,不需谋诸事务。 平时吾人之心,一向追逐外境,从未有停止过,如今要将其收束,不准它再活动,如以锁系猿猴,它自然不能乱跳;修止也是如此,如能将心念系在一处,也就不会胡思乱想。平时吾人之心,一向追逐外境,从未有停止过,如今要将其收束,不准它再活动,如以锁系猿猴,它自然不能乱跳;修止也是如此,如能将心念系在一处,也就不会胡思乱想。究竟将心系于何处呢?究竟将心系于何处呢? 其一、可以止心于自身的鼻端上,两目一直注视鼻尖,令心不分散。其一、可以止心于自身的鼻端上,两目一直注视鼻尖,令心不分散。 其次、专心系于肚脐,丹田之间均可。其次、专心系于肚脐,丹田之间均可。 其三、或止心于出入息上,息出时知其出,息入时知其入,如守门人,
站在门侧,虽身未动,但能知有人出入。其三、或止心于出入息上,息出时知其出,
息入时知其入,如守门人,站在门侧,虽身未动,但能知有人出入。 如此修止,久
而久之,妄想活动自能停止。如此修止,久而久之,妄想活动自能停止。
理论虽是如此,但初学的人,功夫未能用至于此,实在不易入手。理论虽是如此,
但初学的人,功夫未能用至于此,实在不易入手。 若人能有恒心,以数、随的方法,
试用三五个月,功夫成熟了,届时不仅能知何为修止,而且一修便能相应。若人能
有恒心,以数、随的方法,试用三五个月,功夫成熟了,届时不仅能知何为修止,
而且一修便能相应。 静坐一两小时,身心不动,轻安愉快,非世间五欲可比。静坐
一两小时,身心不动,轻安愉快,非世间五欲可比。 如若不实地去修习,光是谈论
定境,等于说食数宝,实在于己无益。如若不实地去修习,光是谈论定境,等于说
食数宝,实在于己无益。
前面所说是系心法,目的在于将诸妄念制于一处,令心不驰散,但这仍是一种很粗
浅的功夫,实际上既有所著之处,必有能缘之心,因此,将诸妄念制伏之后,便要
弃止修观。前面所说是系心法,目的在于将诸妄念制于一处,令心不驰散,但这仍
是一种很粗浅的功夫,实际上既有所著之处,必有能缘之心,因此,将诸妄念制伏
之后,便要弃止修观。
四、观
我人平时两目终日注视外境,所用的都是浮心粗念,而今当静坐时,两目合闭,以
心眼向内看,观察微细息出息入,如空中风,来无所从,去无所往,息既无所有,
人生又从何得,以有气息,始有人生,今观身中之皮肉筋骨等,皆是虚妄不实,再
观内六根对外六尘,于其中所领受的一切境界,都是苦非乐,由于六尘境界,全是
生灭法,经常有破坏,一旦境过情迁,则苦恼心油然而生。我人平时两目终日注视
外境,所用的都是浮心粗念,而今当静坐时,两目合闭,以心眼向内看,观察微细
息出息入,如空中风,来无所从,去无所往,息既无所有,人生又从何得,以有气
息,始有人生,今观身中之皮肉筋骨等,皆是虚妄不实,再观内六根对外六尘,于
其中所领受的一切境界,都是苦非乐,由于六尘境界,全是生灭法,经常有破坏,
一旦境过情迁,则苦恼心油然而生。 再观平时所用之心识,也是生灭无常,刹那不
住,一时想东,一时想西,犹如行客,投寄旅亭,暂住便去,若是主人,便会常住
不动,而众生迷而不知,认客为主,迷妄为真,因此,有生死轮回,受种种痛苦。
再观平时所用之心识,也是生灭无常,刹那不住,一时想东,一时想西,犹如行客,
投寄旅亭,暂住便去,若是主人,便会常住不动,而众生迷而不知,认客为主,迷
妄为真,因此,有生死轮回,受种种痛苦。
再观法无我,诸法虽有千差万别,总不出于地水火风之四大种,地大种性坚,能支
持万物;水大种性湿,能收摄万物;火大种性暖,能调熟万物;风大种性动,能生
长万物,此四者周_于一切色法,所以称它为大,又能造作一切色法,故名为种。再
观法无我,诸法虽有千差万别,总不出于地水火风之四大种,地大种性坚,能支持
万物;水大种性湿,能收摄万物;火大种性暖,能调熟万物;风大种性动,能生长
万物,此四者周_于一切色法,所以称它为大,又能造作一切色法,故名为种。
吾人于出生前,全由母体摄取氧气和营养,靠母体的四大种,来维持自己生命。吾
人于出生前,全由母体摄取氧气和营养,靠母体的四大种,来维持自己生命。 一旦
出生后,便靠自己呼吸以取氧气,由自己消化以摄取营养,此则直接靠外界的四大
种,来长养自已的内四大种。一旦出生后,便靠自己呼吸以取氧气,由自己消化以
摄取营养,此则直接靠外界的四大种,来长养自已的内四大种。 如进食谷米菜蔬,
经肠胃消化后,则变为皮肉筋骨等。如进食谷米菜蔬,经肠胃消化后,则变为皮肉
筋骨等。 如饮进汤水,则化为涕唾脓血等。如饮进汤水,则化为涕唾脓血等。 假
虚空之温暖,可使身体不冷不热。假虚空之温暖,可使身体不冷不热。 依空气之流
畅,始能形成口鼻之呼吸。依空气之流畅,始能形成口鼻之呼吸。 常人妄认四大以
为我,共实,假如发毛爪齿是我,则□米菜蔬便为我;若涎沫痰泪是我,则河流海
水便为我;若周身暖热是我,则太虚温暖应该为我;若鼻孔呼吸是我,则空气流动
便是我。常人妄认四大以为我,共实,假如发毛爪齿是我,则□米菜蔬便为我;若
涎沫痰泪是我,则河流海水便为我;若周身暖热是我,则太虚温暖应该为我;若鼻
孔呼吸是我,则空气流动便是我。 唯事实不然,外四大种既然非我,内四大种又何
曾有我?唯事实不然,外四大种既然非我,内四大种又何曾有我? 因为人生由外四
大种,转为内四大种,人死由内四大种,变为外四大种,其实内四大种和外四大种,
并无差别,一息存在便是有情,一息不在便是无情。因为人生由外四大种,转为内
四大种,人死由内四大种,变为外四大种,其实内四大种和外四大种,并无差别,
一息存在便是有情,一息不在便是无情。 有情与无情,又有何异?有情与无情,又
有何异? 内四大与外四大,既然均皆无我,我又处于何方,故观诸法无我。内四大
与外四大,既然均皆无我,我又处于何方,故观诸法无我。
若人能作以上四种观行,便可破除四种颠倒。若人能作以上四种观行,便可破除四
种颠倒。 一、人生原是幻化无常,众生执以为常。一、人生原是幻化无常,众生执
以为常。 二、人生都要承受生老病死种种痛苦,众生以苦为乐。二、人生都要承受
生老病死种种痛苦,众生以苦为乐。 三、四大本空,五蕴非我,众生妄认假身以为
真我。三、四大本空,五蕴非我,众生妄认假身以为真我。 四、人生九孔常流不净,
众生以为清净。四、人生九孔常流不净,众生以为清净。 上述四种颠倒,实乃众生
生死的泉源。上述四种颠倒,实乃众生生死的泉源。 若人洞破其*,自可免除生
死痛苦。若人洞破其*,自可免除生死痛苦。
修观虽比修止为高深,但与修还比较,则仍属浮浅,因而当修观相应之后,应更进
一步去修还。修观虽比修止为高深,但与修还比较,则仍属浮浅,因而当修观相应
之后,应更进一步去修还。
五、还
前修观时,见入息觉其无所由来,观出息也察其无所往,具见因缘和合方有,因缘
别离则无。前修观时,见入息觉其无所由来,观出息也察其无所往,具见因缘和合
方有,因缘别离则无。 因有能观的心智,始有所观的息境,境智对立,不能会归本
源。因有能观的心智,始有所观的息境,境智对立,不能会归本源。 此观之心智,
究从何处生?此观之心智,究从何处生? 若从心生,则心与观,应分为二,如父与
子,为个体,但事实不然,由于前修数和随时,并无观心。若从心生,则心与
观,应分为二,如父与子,为个体,但事实不然,由于前修数和随时,并无观
心。 若说从境生,则境是色尘,色尘无知,无知色尘何能生观?若说从境生,则境
是色尘,色尘无知,无知色尘何能生观? 若此观是由心境共生,则应兼心境二者,
一半属于有知,一半属于无知,如此则无情与有情混为一谈,于事实上便犯了相违
过。若此观是由心境共生,则应兼心境二者,一半属于有知,一半属于无知,如此
则无情与有情混为一谈,于事实上便犯了相违过。 照理能观之心智,实从心而生,
既从心生,应随心灭,则为幻妄不实。照理能观之心智,实从心而生,既从心生,
应随心灭,则为幻妄不实。
《楞严经》云:「一切浮尘,诸变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求于去来,本不可
得。」 《楞严经》云:「一切浮尘,诸变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求于去来,
本不可得。」
外在的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尚是虚妄,何况内在的能缘之心智,自然也如梦幻泡影,
无有真实。外在的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尚是虚妄,何况内在的能缘之心智,自然也
如梦幻泡影,无有真实。 须知心的生灭,等于水上起波,波的起落,并非水的真面
目,需待风平浪静,始见真水,是以生灭的心,非是真性,真性本自不生,不生所
以不灭,不有所以即空。须知心的生灭,等于水上起波,波的起落,并非水的真面
目,需待风平浪静,始见真水,是以生灭的心,非是真性,真性本自不生,不生所
以不灭,不有所以即空。 由于空的缘故,根本无有观心,既无观心,岂有观境,既
知境智俱空,便与还相应,心慧开发,任运破除粗重烦恼。由于空的缘故,根本无
有观心,既无观心,岂有观境,既知境智俱空,便与还相应,心慧开发,任运破除
粗重烦恼。 至此虽能达到返本还源,但仍存有一个还相,依旧是障碍,因此需要百
尺竿头,更进一步,舍还修净。至此虽能达到返本还源,但仍存有一个还相,依旧
是障碍,因此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舍还修净。
六、净
行者于静坐修六妙门,必须要有善巧方便,否则,功夫实难进步。行者于静坐修六
妙门,必须要有善巧方便,否则,功夫实难进步。 假加终日心猿意马妄想纷飞,则
应用数息,调伏身心。假加终日心猿意马妄想纷飞,则应用数息,调伏身心。 或时
昏沈散慢,则用随门,明照息之出人,对治放荡昏沈。或时昏沉散慢,则用随门,
明照息之出人,对治放荡昏沉。 若觉气粗心散,当用止门,系缘一处,安守一境。
若觉气粗心散,当用止门,系缘一处,安守一境。 如有贪镇痴烦恼频生,可用观门
照破无明,灭除诸恶。如有贪镇痴烦恼频生,可用观门照破无明,灭除诸恶。
以上诸门,能制止种种妄想,断除粗重烦恼,但是不能称为真净、欲得真净,必须
了知内外诸法,皆是虚妄不实,毕竟无有自性,于一切诸法上,不生分别,即微细
尘垢也不起,不仅离知觉想,也*修所修,能净所净,如太虚空,也不落于有无,
作是修时,心慧开发,三界垢尽,了生脱死,转凡成圣,方为得到真净。以上诸门,
能制止种种妄想,断除粗重烦恼,但是不能称为真净、欲得真净,必须了知内外诸
法,皆是虚妄不实,毕竟无有自性,于一切诸法上,不生分别,即微细尘垢也不起,
不仅离知觉想,也*修所修,能净所净,如太虚空,也不落于有无,作是修时,
心慧开发,三界垢尽,了生脱死,转凡成圣,方为得到真净。
以上所述的六妙法门,乃是由近至远,从浅入深,逐渐达到不生不灭的境域。以上
所述的六妙法门,乃是由近至远,从浅入深,逐渐达到不生不灭的境域。
数随二门,为修习的前方便。数随二门,为修习的前方便。
止观二门,为修习的中心。止观二门,为修习的中心。
还净二门,为修习的结果。还净二门,为修习的结果。
止如密室,观如油灯。止如密室,观如油灯。 有观无止,如风中灯,非但照物不明,
恐为狂风熄灭。有观无止,如风中灯,非但照物不明,恐为狂风熄灭。 若入定室,
离狂散风,慧灯方能烛照,破无明黑暗。若入定室,离狂散风,慧灯方能烛照,破
无明黑暗。 又止能降伏三毒烦恼,而不能断除其根,犹如用石压草,石去草还生。
又止能降伏三毒烦恼,而不能断除其根,犹如用石压草,石去草还生。 观能破除众
生的心中烦恼,如用利刀可以斩草除根。观能破除众生的心中烦恼,如用利刀可以
斩草除根。 若心猿意马,为妄想所扰,非止不能息。若心猿意马,为妄想所扰,非
止不能息。 若□□糊糊,为沈病所缚,非观不能明。若□□糊糊,为沈病所缚,非
观不能明。 止能放得下;观能提得起。止能放得下;观能提得起。 止如澄浊水;
观似日照水底。止如澄浊水;观似日照水底。 止能除妄;观能显真。止能除妄;观
能显真。 止是禅定,能令其心不摇不动;观是智慧,能达诸法当体本空。止是禅定,
能令其心不摇不动;观是智慧,能达诸法当体本空。 又诸恶莫作即是止;众善奉行
即是观。又诸恶莫作即是止;众善奉行即是观。 是故止观二法,可以赅罗一切行门。
是故止观二法,可以赅罗一切行门。 无论念佛、参禅、礼佛、诵经、慈悲喜舍、利
自利他,皆不离此二门。无论念佛、参禅、礼佛、诵经、慈悲喜舍、利自利他,皆
不离此二门。 止观二者,如鸟双翼,车之两轮。止观二者,如鸟双翼,车之两轮。
车有两轮,则能远行千里;鸟有双翼,则能飞翔天空。车有两轮,则能远行千里;
鸟有双翼,则能飞翔天空。 故此,止观二法,合则双美,离则两伤,彼此辅翼,缺
一不可。故此,止观二法,合则双美,离则两伤,彼此辅翼,缺一不可。 若偏于定,
则是枯定,若偏于慧,则是狂慧。若偏于定,则是枯定,若偏于慧,则是狂慧。 要
止观双修,定慧均等,始可脱离生死苦海,到达究竟涅盘彼岸。要止观双修,定慧
均等,始可脱离生死苦海,到达究竟涅盘彼岸。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3 15:19

  一个非常简单的禅定,而是是甚深禅定----念佛三昧

  方法简单易行 而且成就殊胜

  “念佛三昧”者,以念佛之心,证三昧之定,谓之念佛三昧。其中,念佛是一行之别目,三昧是禅观之通名,通别合称,故得此名。
  梵语“三昧”,译中文为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寂照双融之谓;正受者,妄伏真现之谓。
  寂照双融者,寂为体,照为用。体即实相,无有分别。用即因果,差别万千。实相与因果,喻如一球。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寂之与照,喻如水月,水静不动如寂,显月全影如照。不寂则不照,欲照则需寂。是故体须寂,照方用。体用一如,寂照同时。寂中有照,照中有寂,寂照双摄互融,故名寂照双融也,此为正定。
  妄伏真现者,妄心伏匿,真心发得也。要之,修四禅八定或参禅人,以唯仗自力,并无佛力,故于功夫得力,真妄相攻之时,每有种种境界现前,幻出幻没,恰如阴雨转晴之际,浓云忽绽zhan4,日光迸beng4发。此时恍兮惚兮,变化莫测。若非真开道眼者,则难识辨真伪。若错认消息(以魔境为佛境),则着魔发狂,不无可能。而修念佛三昧者,以真信切愿之心,执持名号。以持名故,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喻如杲日丽天,行大王路,不但魑魅魍魉灭迹无踪zong,即岐路是非之念,亦无由生。念至功纯力极,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此时于三昧中,或见西方之圣境,与净土三经所说无异;或睹阿弥陀佛身相光明,殊异超绝等等。所以由念佛而证三昧,其过程以有佛加故,并无魔扰。《观经》曰:“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指见阿弥陀佛), 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所以,能见十方一切诸佛者,即是妄伏真现,为正受也。
  《观经》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以是之故,念佛三昧又名“诸佛现前三昧”也。
  又“念佛三昧”亦名“一行hang2三昧”。以念佛之一行hang2(菩萨万行之一)。证入三昧故。《三藏法数•卷四》云:“一行hang2三昧者,惟尊一行,修习正定也”。《文殊般若经•卷下》曰:“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hang2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非修观想、观象念佛故),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唯修持名念佛),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由上可见,修持念佛三昧之下手处,即是“惟尊一行,修习正定”“系心一佛,专称名字”以是之故,念佛三昧又名一行hang2三昧也。
  又念佛三昧,亦名“般bo舟三昧”。以般bo舟之行,证入三昧故。梵语“般舟”译中文为“佛立 ”。此法出《般舟三昧经》。期七日或九十日专念阿弥陀佛,常行不间断,且无休息。以仗佛力,三昧力,自性功德力,故于定中,见十方佛,在其前立,如眼明之人,清夜观星,见十方佛,亦复如是,故又名“佛立三昧”也。然般舟之行,说之是易,行之实难,若非过量圣人,末世实不易修,故印光大师《文钞•复恒渐法师书二》云:“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说,其好高务胜耶?抑真为生死耶?如真为生死,当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拟效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则必至著魔退道。且请息此念,庶可得益耳”。可见,般舟之行乃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博地凡夫,不宜效法。
  又念佛三昧,亦名“普等三昧”。《佛说无量寿经•卷上》曰:“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又《悲华经》称其为“三遍至三昧”;《芬陀利经》称其为“普至三昧”;《荘严经》称其为“普遍三摩地”。如是等皆念佛三昧之别名也。《念佛三昧经•卷七》曰:“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盖念佛三昧以总摄一切诸法故,而为三昧中王,故又称 “宝王三昧”也。
  由上可知:“念佛三昧,别名甚多。称cheng虽不同,其义一也。盖皆是以念佛心,于正定(三昧)中,见阿弥陀佛,以见阿弥陀佛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为此法之主本。
  又念佛三昧,竖论有三:(1)、凡夫念佛三昧。此位中人,以念佛力,伏住贪、嗔、痴不起。圆伏五住烦恼(五住者,见惑为一住,思惑为三住,此二住于界内;尘chen2沙惑、无明惑共为一住,此二住于界外。)虽伏五住烦恼。但见惑毫未断除。即如天台宗之圆教五品观行位也(名字位中人,虽也大彻大悟,但五住烦恼丝毫未伏)。若以一心论,属相似事一心;以四土论,属凡圣同居土;以三昧论,属凡夫念佛三昧。(2)二乘念佛三昧。以念佛力,念到断见惑者,为圆教初信位,念到断思惑者,为圆教七信位。此时即证入事一心不乱。以四土论,属方便有余土,以三昧论。属二乘念佛三昧。(3)菩萨念佛三昧。以念佛力念到断尘沙惑者,在圆教八、九、十信位。仍是方便有余土,仍属事一心不乱,亦名相似理一心。若念到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者,此时即证入理一心不乱。以四土论,属实报壮严土。以三昧论,属菩萨念佛三昧也。
  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余诸三昧:有能除淫,不能除嗔;有能除嗔,不能除淫;有能除痴,不能除淫、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种种罪。
  复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众生。是诸菩萨欲度众生,诸余三昧,无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灭诸罪。
  复次,佛为法王,菩萨为法将,所尊所重,惟佛世尊,是故应常念佛。譬如大臣特蒙恩宠,常念其主。菩萨亦如是,知种种功德、无量智慧,皆从佛得。知恩重,故常念佛。
  常欲不离诸佛者,菩萨世世所生,常值诸佛。
  问曰:菩萨当化众生,何故常欲值佛?
  答曰:有未入菩萨位,未得阿稗跋致,受记别故。若远离诸佛,便坏诸善根,没在烦恼,不能自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坏败,欲度他人,反自没水。又如少汤投大冰池,虽消少处,反更成冰。菩萨未入法位,若远离诸佛,以少功德,无方便力,欲化众生,虽少利益,反更坠落。声闻辟支虽有涅盘利益,无一切智故,不能教导菩萨。诸佛一切种智故,能教导菩萨。如象没泥,非象不能出;菩萨若入非道中,唯佛能救,同大道故。
  复次,菩萨作是念,我未得佛眼,如盲无异。若不为佛所引导,则无所趣,错人余道。设闻佛法、异处行者,未知教化时节、行法多少。
  复次,菩萨见佛,或眼见心清净。若闻所说,心则乐法,得大智慧,随法修行而得解脱。如是等值佛无量益利,岂不一心求欲见佛。如婴儿不应离母,行道不离粮食,大热不离凉风、冷水,大寒不离火,度深水不离船,病人不离良医,菩萨不离诸佛。过于上事,父母、亲属、知识、人、天王等,皆不能如佛益利。佛益利诸菩萨离诸苦处,住世尊之地。
  问:云何得不离诸佛?
  答:众生有无量劫罪因缘,虽行福德,智慧薄少;虽行智慧,福德薄少。菩萨求佛道,要行生忍、法忍:行生忍故,一切众生中,发慈悲心,灭无量劫罪,得无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诸法无明,得无量智慧。二行和合,世世不离诸佛。
  复次,菩萨常爱乐念佛故,舍身受身,恒得值佛。如众生习欲心重,受淫鸟身;嗔恚偏多,生毒虫中。菩萨不贵转轮圣王人天福乐,但念诸佛故,随心所重而受身形。
  复次,菩萨常善修念佛三昧因缘故,所生常值诸佛,如般舟三昧经中说,菩萨入是三昧,即现生阿弥陀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3 15:19

诸比丘。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随流聚沫。明目士夫。谛观分别。谛观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无坚实故。如是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灭。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无云无雨。日盛中时。野马流动。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马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想。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坚固材。执持利斧。入于山林。见大芭蕉树。[月+庸]直长大。即伐其根。斩截其峰。叶叶次剥。都无坚实。谛观思惟分别。 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诸行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于四衢道头。幻作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幻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识无坚实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观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时焰 诸行如芭蕉
诸识法如幻 日种姓尊说
周匝谛思惟 正念善观察
无实不坚固 无有我我所
于此苦阴身 大智分别说
离于三法者 身为成弃物
寿暖及诸识 离此余身分
永弃丘冢间 如木无识想
此身常如是 幻伪诱愚夫
如杀如毒刺 无有坚固者
比丘勤修习 观察此阴身
昼夜常专精 正智系念住
有为行长息 永得清凉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3 15:20

一个就是 最简单的 念佛法门注重耳根的闻性进而到达专注的禅境
第二个就是禅那,宇宙有太多的空间维次现在科学工作者已经证论出来了只是尚未找到行之有效的物质手段,而有高深修行的圣人早已在数千年前就已经从禅定中突破了空间维次看到了六道轮回的事实
佛家 的九次第定(金刚三昧定) 可以学习下
先由安那般那数息法(不要出息和入息同时数只数一种)当有一定功夫慢慢的就放弃数息的念头而自然随息 渐渐停止一切妄念入
1初禅
2二禅
3三禅
4四禅
5空无边处定
6识无边处定
7无有所处定
8非想非非想处定
9受想灭尽定(出世间)
若要详细的学习 就请先买 一本这个<中国佛家气功经典导读>
http://www.china-pub.com/581305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3 15:21

别的答案太长了,不知道你有没有信心看完。我帮你总结一下。
一般有两种方法,
一:整天念阿弥陀佛,只要在你有意识的情况下就念,比如吃饭,工作,学习什么滴时候都念。
二:注意自己的呼吸,呼一下就数一,呼二下就数二,数到十再数回一。也是在你有意识的情况下就注意到。

至于是什么原理可以参照其它的人讲解,我就不说明了。(手打的,讲多了累人。呵呵)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