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22:59
1997、1998年,美国铱星公司发*几十颗用于手机全球通讯的人造卫星,这些人造卫星就叫铱星。铱星移动通信系统是美国铱星公司委托摩托罗拉公司设计的一种全球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它通过使用卫星手持电话机,透过卫星可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拨出和接收电话讯号。2000年3月铱星公司宣布破产。
其使用的过程是:当地面上的用户使用卫星手机打电话时,该区域上空的卫星会先确认使用者的账号和位置,接着自动选择最便宜也是最近的路径传送电话讯号。如果用户是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地区,电话将直接由卫星层层转达到目的地;如果是在一个地面移动电话系统(GSM或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邻近区域,则控制系统会使用现在的地面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传送电话讯号。
目前我们使用的GSM和CDMA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只适于在人口密集的区域使用,对于覆盖地球大部分、人烟稀少的地区则根本无法使用。也就是说,铱星计划的市场目标定位是需要在全球任何一个区域范围内都能够进行电话通信的移动客户。为了保证通信讯号的覆盖范围,获得清晰的通话讯号,初期设计认为全球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必须在天空上设置7条卫星运行轨道,每条轨道上均匀分布11颗卫星,组成一个完整的卫星移动通信的星座系统。由于它们就像化学元素铱(Ir)原子核外的77个电子围绕其运转一样,所以该全球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被称为铱星。后来经过计算证实,设置6条卫星运行轨道就能够满足技术性能要求,因此,全球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卫星总数被减少到66颗,但仍习惯称为铱星移动通信系统。
铱星移动通信系统是美国于1987年提出的第一代卫星移动通信星座系统,其每颗卫星的质量670千克左右,功率为1200瓦,采取三轴稳定结构,每颗卫星的信道为3480个,服务寿命58年。铱星移动通信系统最大的技术特点是通过卫星与卫星之间的接力来实现全球通信,相当于把地面蜂窝移动电话系统搬到了天上。
然而,如此高的“科技含量”却好景不长,价格不菲的“铱星”通讯在市场上遭受到了冷遇,用户最多时才5.5万,而据估算它必须发展到50万用户才能赢利。由于巨大的研发费用和系统建设费用,铱星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整个铱星系统耗资达50多亿美元,每年光系统的维护费就要几亿美元。除了摩托罗拉等公司提供的投资和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外,铱星公司还举借了约30亿美元的债务,每月光是债务利息就达4000多万美元。从一开始,铱星公司就没有喘过气来,一直在与银行和债券持有人等组成的债权方集团进行债务重组的谈判, 但双方最终未能达成一致。债权方集团于1999年8月13日向纽约联邦*提出了迫使铱星公司破产改组的申请;加上无力支付两天后到期的9000万美元的债券利息,铱星公司*于同一天申请破产保护。2000年3月18日, 铱星背负40多亿美元债务正式破产。昨夜星光灿烂,而今化做一道美丽的流星。
铱星存在一些技术缺陷
第一,铱星电话在建筑物内无法接收信号,是其最重要的缺陷。试想那些买得起铱星电话的主儿,想在室内或车里使用必须外设一天线或是跑出去,又有谁会接受呢?实际上,一些有意向的投资者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据一位地方贝尔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回忆,90年代初他们观看摩托罗拉的铱星演示时,被一张幻灯片惊得目瞪口呆。他们说用户的灵活度是使用该服务最重要的前提。换句话说,用户必须首先将自己置于在电话天线和卫星之间没有任何障碍物的地点,才能顺利地使用电话;否则电话就通不了。现在你告诉我,我怎么能出售这种玩意儿?他说。因此他的公司最后拒绝投资于铱星计划。
第二,铱星电话过于笨重,使用不方便,并且需要特殊的培训。摩托罗拉公司的铱星双模式手机重约454克,京瓷公司的铱星单模式和双模式手机均重400克,它们比重量不到100克的GSM手机笨重得多,使用也不方便。非但如此,使用之前必须经过特殊培训。每个电话机必须附带整整一个背包的附件,而每种附件的实际功能常常令人费解。
第三,铱星系统与蜂窝电话网络相连,必须适应不同的区域传输标准,由此产生的转换成本给用户带来较大的不便。在漫游全球时,为了与当地蜂窝电话网络相连,双模式手机要更换适合当地区域传输标准的通话卡。例如一位欧洲用户到美国和日本商务旅行,需买3个通话卡才能与这3个地区的传输技术标准相匹配,而每个卡大约价格为660-900美元。
第四,在语音质量和传输速度方面,铱星电话远远比不上蜂窝电话。铱星所采用的MF-TDMA(多频时分多址)通信*的话音质量不如CDMA(码分多址)。另外,铱星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仅有2.4kpbs,因此除通话外,只能传送简短的电子邮件或慢速的传真,无法满足目前互联网的需求。而GSM系统数据传输速率今年年内可达到kpbs,与当今互联网传输信息的速率要求不谋机时合,这使铱星电话望尘莫及。 据美联社16日报道,根据15日公开的一份调查报告摘要,美国宇航局曾发*一艘遥控无人飞船,原计划进入太空轨道后与一个轨道卫星对接,结果却与它的目标卫星撞在了一起。调查团将这次失误归咎于导航数据的错误,因为错误的导航数据让DART飞船冲向目标卫星。调查摘要显示:“距离和速度不准确将避免相撞的努力功亏一篑。”去年,美国宇航局发*一艘重达800磅的DART(自动对接技术试验计划)飞船,原计划在24小时的执行任务期间与五角大楼的一颗废弃的卫星对接。这颗卫星在地球上方472英里的轨道上运行,DART成功地找到了目标卫星,移到了距离目标卫星300英尺以内,但是,在 DART正要绕行这颗卫星时却出了问题。调查组断定,DART向卫星靠近时燃料消耗太多,飞船携带计算机发送的导航数据不准确,导致发动机燃料消耗过多。 调查组认为,飞船的储备燃料不足,无法完成任务,飞行11个小时后飞船熄火,但是,在燃料尚未燃尽时就撞上了目标卫星。当时,工程师们并不知情。DART的主要传感器让他们错误地认为飞船正远离卫星,但是,后来,调查组发现,事实上,它正以每秒5英尺的速度靠近卫星,撞击让目标卫星进入了更高的轨道。
美国宇航局表示,飞船和卫星都不会对其他卫星造成任何威胁,它们都会燃烧后返回大气层,另外,虽然,残留的燃料不足以完成任务,但是,调查组也断定DART还是高估了燃料的容量。调查组也对DART的飞行管理模式提出了质疑,他们表示,正是培训和经验的缺乏导致DART设计组拒绝接受专家的建议,而内部检查又做得不够。
DART飞船是一年前从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的。美国宇航局关于这次失败的总结文章长达10页,上月,美国宇航局表示,他们不会完整地公布调查委员会长达70页的报告,因为里面有许多敏感资料。遥控技术在美国宇航局将人送到月球和
火星的计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次造价1.1亿美元的DART任务的目的是要测试无人飞船能否完成目前必需靠宇航员才能完成的工作。这次的DART任务是由美国阿拉巴马州汉斯维尔的马歇尔航天中心负责完成,飞船由轨道科学集团制造。 近地球的太空上演了一幕十分罕见及惊人的撞击事件:一段在近地轨道运行了31年的美国火箭残骸与也在近地轨道飞行了5年的中国火箭残骸当空相撞!4月17日,美国太空网站首度披露了NASA今年年初记录的这一惊人内幕。
2005年1月17日,距离地球表面885千米的近地轨道,黑暗中闪出一团巨大的红色火球,随后大小不一的碎片伴随着巨大的冲击波迸向四方!美国宇航局太空监视网络系统准确地捕捉到了这令人震惊的一幕———美国31年前滞留在太空的火箭残骸和5年前中国留在太空中的火箭残骸当空相撞!美国《太空》杂志随后详细介绍了发生相撞的两位“主角”的来历:1974年,美国成功发*Thor Bur
ner2A火箭并将一颗人造卫星顺利送入了预定轨道。随后,该火箭的最后一级推进器就一直滞留在近地轨道上,一呆就是31年;2000年,中国的“长征4号”运载火箭顺利升空,第*火箭在完成使命后,火箭残骸也顺势滞留在了太空中,并在相邻的近地轨道上运行。
令人意外的是,原来“井水不犯河水”的两截火箭残骸在运行过程中因其中一截突然改变轨道而不期而遇。美国宇航局和国际上太空垃圾观察家将此次事件形象地比喻为“太空碰碰车”。 俄罗斯地面飞行控制中心27日说,一颗废弃的美国卫星当天以超近的“危险”距离与国际空间站“擦肩而过”。
据俄地面飞行控制中心飞行轨道和导航局发布的消息,这颗废弃卫星重79公斤,高90厘米,宽30厘米,于莫斯科时间27日18时31分(北京时间27日22时31分)与国际空间站不期而遇。在最接近处,两者的坐标高度差约为240米,横向距离约2500米,纵向距离约1500米。
俄地面飞行控制中心与美国宇航局协商后,决定不让国际空间站采取任何避让措施。
据悉,在国际空间站与这颗废弃卫星相遇前约12小时,另一编号为821的太空飞行物也以较近距离飞过国际空间站。 俄罗斯专家认为,目前大约有2000块太空垃圾可能对国际空间站构成严重威胁。历史上,国际空间站曾6次避让可能与之相撞的太空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