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0:01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1 15:35
天安门,位于北京的市中心,南有天安门广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北京有明清两代的紫禁城,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为三层楼式木牌坊,叫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明末被焚。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改称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和“安邦治民”的含义。天安门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是中国古代城门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城楼通高37.4米,殿内面积
1,710米,殿宽九楹(62.77米)、进深五楹(27.25米),寓意皇帝的“九五至尊”。殿为木结构,双檐歇山式屋顶,上覆盖黄琉璃瓦,殿内外有直径 2米的巨柱60根,内嵌绘满象征皇权的各种采绘。整个城楼建于巨大条石砌成的须弥座式城台上,红墙、黄瓦、五个拱形券门,金碧辉煌,蔚为壮观。城楼前后各有一对用汉白玉雕成的蟠龙八角柱华表,连同须弥座高为 9.57米;巨柱顶端贯嵌着云板,承露盘并蹲坐着石兽,龙盘于柱上如环绕于云海之中。门前护城河称金水河,上建有汉白玉金水桥七座,中间五座正对五个券门,中间一座最大,名“御路桥”,旧时只有皇帝可以通行;左右四座叫“王公桥”,是王公大臣走的;最外侧两座最小,叫“品级桥”,是三品以上*的通道。天安门前金水桥南北,各设威风凛凛的汉白玉石狮一对,其雕刻精美,造型生动,威武异常;石狮乃明代永乐年间原物,距今已有
500 多年。所有这些美妙的装饰,均与天安门城楼融为一体,形成十分和谐、庄严、雄浑的气势。新中国诞生后,*十分重视对天安门的维修及保护工作。曾多次进行大规模的翻新修缮、粉刷、油漆与彩绘,并已新制大型宫灯,安装升降电梯,整修登城马道,重雕城楼四周的汉白玉石雕围栏与望柱。
并于天安门前左右两侧,筑起两座宏大的观礼台,台前金水河中,又新装有两组大型的电子喷泉,水柱高达十几米。沿河南岸,铺植有修剪整齐的绿化带,花木四季常青。悬挂于天安门前的*巨幅油画像,每年国庆节前重画更新一次。从而使整座天安门城楼青春永驻,不断焕发出中华传统文化及新时代的灿烂光辉。于1988年元旦,天安门城楼已正式向全国和全世界人民敞开了大门,成为京城观光揽胜的最佳景点之一。广大中外游客可自行购票登城观瞻当年*、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活动时的聚会重地,以及参观有关珍贵的历史文物等。同时还可凭栏纵览天安门广场内外及百里长街--长安街的壮丽风光,令人美不胜收,心旷神怡!
1.金水桥
天安门前的汉白玉桥,一般称为金水桥
天安门前开通的金水河上起七座精美的汉白玉桥,一般称为金水桥。桥面略拱,桥身如虹,构成绮丽的曲线美,中间最突出的一座雕着蟠龙柱头的桥面,只许皇帝一人通过,叫“御路桥”;左右两座雕有荷花柱头的桥面,只许亲王通过,叫“王公桥”;再两边的,只许三品及以上的文武大臣通过,叫“品级桥”;最靠边的普通浮雕石桥,才是四品及以下官吏和兵丁走的,叫“公生桥”。桥南东西两侧,各有汉白玉石华表矗立,云绕龙盘,极富气势。
5座内金水桥除有类似严格的等级规定外,还表示“万方来朝”之意。金水河两岸有两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及两座连同须弥座高为9.57米的华表。石狮系明代永乐年间原物,距今已有500多年。石狮后面两边设有红色观礼台,台前东西各筑花坛,游人们常在这里驻足观景。华表上满刻着盘龙与云朵,巨柱顶端加上了云板、承露盘并蹲坐着石兽,此兽有注视皇帝出入之意,因而人们把前华表上两只背北面南的石兽叫“望君归”;把后华表上两只背南面北的石兽称“望君出”。
2.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中广场。天安门城楼坐落在广场的北端,五星红旗在广场上空高高飘扬;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广场的*;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广场的东西两侧遥遥相对;毛*纪念堂和正阳门城楼矗立在广场的南部。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到这里参观、游览,天安门广场,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首。
天安门广场最早呈倒“凸”字形,明代称“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时期称“中华门”;当时的广场是一块禁地,普通老百姓绝不允许涉足,即使探头张望也会犯下“私窥宫门”的大罪。因此那时人们要从东城去西城只能绕到大明门以南或地安门以北。就是*等到了门前也必须下马步行,可见广场之神圣。
3.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在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它庄严宏伟的雄姿,具有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
毛*纪念堂
毛*纪念堂是中国的最高纪念堂,是以*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家集体的纪念堂,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位于天安门广场的南端,坐落在北京的中轴线上,总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在这里,安放着**的遗体,并设有*、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业绩纪念。纪念室通过大量的照片、文献、实物,展现了毛*在中国*和建设各个时期的伟绩及中国*党领导人民进行*和建设的奋斗历程。
4.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常委办公的地方,是党*、*和各人民团体*活动的重要场所。
5.国家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集文物征集、考古、收藏、研究、展示功能于一身,以系统收藏反映中国古代、近现代、当代历史的珍贵文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1 16:53
不知道,这个是什么软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1 18:28
去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1 20:19
天安门,位于北京的市中心,南有天安门广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北京有明清两代的紫禁
城,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为三层楼式木牌坊,叫承天门,
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明末被焚。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改称天安门,取“受命于天”
和“安邦治民”的含义。
天安门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是中国古代城门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城楼通高37.4米,殿内面积
1,710米,殿宽九楹(62.77米)、进深五楹(27.25米),寓意皇帝的“九五至尊”。殿为木结构,双檐
歇山式屋顶,上覆盖黄琉璃瓦,殿内外有直径 2米的巨柱60根,内嵌绘满象征皇权的各种采绘。整个城
楼建于巨大条石砌成的须弥座式城台上,红墙、黄瓦、五个拱形券门,金碧辉煌,蔚为壮观。城楼前后
各有一对用汉白玉雕成的蟠龙八角柱华表,连同须弥座高为 9.57米;巨柱顶端贯嵌着云板,承露盘并
蹲坐着石兽,龙盘于柱上如环绕于云海之中。门前护城河称金水河,上建有汉白玉金水桥七座,中间五
座正对五个券门,中间一座最大,名“御路桥”,旧时只有皇帝可以通行;左右四座叫“王公桥”,是
王公大臣走的;最外侧两座最小,叫“品级桥”,是三品以上*的通道。天安门前金水桥南北,各设
威风凛凛的汉白玉石狮一对,其雕刻精美,造型生动,威武异常;石狮乃明代永乐年间原物,距今已有
500 多年。所有这些美妙的装饰,均与天安门城楼融为一体,形成十分和谐、庄严、雄浑的气势。新中
国诞生后,*十分重视对天安门的维修及保护工作。曾多次进行大规模的翻新修缮、粉刷、油漆
与彩绘,并已新制大型宫灯,安装升降电梯,整修登城马道,重雕城楼四周的汉白玉石雕围栏与望柱。
并于天安门前左右两侧,筑起两座宏大的观礼台,台前金水河中,又新装有两组大型的电子喷泉,水柱
高达十几米。沿河南岸,铺植有修剪整齐的绿化带,花木四季常青。悬挂于天安门前的*巨幅油画
像,每年国庆节前重画更新一次。从而使整座天安门城楼青春永驻,不断焕发出中华传统文化及新时代
的灿烂光辉。于1988年元旦,天安门城楼已正式向全国和全世界人民敞开了大门,成为京城观光揽胜的
最佳景点之一。广大中外游客可自行购票登城观瞻当年*、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
场举行盛大活动时的聚会重地,以及参观有关珍贵的历史文物等。同时还可凭栏纵览天安门广场内外及
百里长街--长安街的壮丽风光,令人美不胜收,心旷神怡!
天安门的历史沿革
追溯天安门的历史,不能不提到古都北京的历史与演变。天安门和北京的每一处古城垣一样,无不
在历史的长河中烙下深深的印记。
北京,唐为幽州,辽为燕京,金代为中都城,元代改为大都,明、清称北京。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
发展史上,先后有燕、前燕、大燕、辽、金、元、明、清八个朝代以北京为都城。各个朝代在北京大兴
土木,建造了各具特色的古建筑。最早对天安门建筑有间接影响的是元代的元大都。
元中统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即汗位于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部)。公元12年元世祖诏令以燕京
作为中都,至元九年改中都为大都。元大都从1267年开始兴建,到128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年之久。
元大都放弃了金代以前的都城旧址(今北京城西南部的莲花池以东一带),使北京城搬了一次家。这是一
个很规整的城市,略呈长方形的大都城,南墙位置在今长安街南侧,北墙在今德胜门和安定门以北的北
三环路附近。现在那里还存有断断续续的土丘,被称为土城子,就是元大都最早的北城墙。大都城从里
至外分别是宫城、皇城和大城。大城周长60华里,有11个门。南面三门:正中为丽正门(今正阳门),东
为文明门,西为顺承门;东面自南而北是齐化门、崇仁门、光熙门;西边自南而北依次是平则门、和义
门、肃清门;北面只有两座城门,东为安贞门、西为德胜门。皇城的南门叫灵星门,在今午门一带。灵
星门与丽正门之间有一 “T”形宫廷广场,后来明清两代的宫廷广场基本沿用其旧址,并在中间建造了
天安门。元大都城墙四隅均有角楼,城外设有墩台,城内宫殿在前,坊市在后,50个街坊星罗棋布。当
时,有一位名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著名旅行家来到中国,看到“大汗之城”元大都那富丽堂皇的宫殿
和景色优美的花圃后,大为赞叹道:“城是如此美丽,布置如此巧妙,我们竟是不能描写她了。”他后
来写的《马可·波罗游记》,因有大都城的记述,而使这座古城得以传播,名扬世界。元朝虽未建造天
安门,但它另择新址的建筑格局以及元故宫、宫廷广场的定位,却使明代始建天安门具有了可行性。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元朝统治被推翻,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同时,明军
大将徐达统率军队攻克元大都,更名为北平。此时,明朝统治者对元大都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尤其是
将元大都的精华──元故宫尽行拆除,以消除前王朝的“王气”,致使当年金铺朱户、丹楹藻绘、辉煌
至极的元宫城荡然无存。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其孙建文帝继位。这时,在明朝统治集团内部发生
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战争。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北平,夺得皇位,登上皇帝的宝座,从燕王变成
了明成祖,并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将北平改称北京,且暂称“行在”(皇帝在外时的行都)。
明成祖朱棣就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决定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他的“龙兴之地”北京。他之所以要
迁都北京,主要原因是由于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关口不下百十”,
“会通漕运便利,天津通海运”的优越地理位置。此外,还在于为了控制北方和东北地区,以维护全国
的安定。于是,在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便分遣大臣赴各地督民采木,烧造砖瓦,并征发各地工匠、
军士、民工,开始了营造北京的筹备工程。永乐十五年(1417年),大规模营建北京的工程正式开始,至
永乐十八年(1420年)方告完工,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颁诏正式迁都北京。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基础上,吸取历代都城规划的优点,又参照南京规制营建而成。“凡庙社、
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实际上,北京新建的宫殿比南京的更加壮丽。它外城包
着内城南面,内城裹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全城外廓成一“凸”字形体。内城基本上沿用元大都
旧址,明初北墙向南移五里,至今德胜门、安定门一线,后又将南城墙向前推移到今正阳门一线。内城
有九门,正南为正阳门(即元代的丽正门);皇城在内城*,共有六门:东有东安,西为西安,北为北
安,广场南侧为大明门,承天门左为长安左门,右为长安右门。宫城又称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共
有四门:南为午门,北为玄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由于南城墙向南拓展,皇城与紫禁城也依
次南移,皇城南移到今天所见的位置即长安街北侧。皇城的中门,根据明南京城的名称改称承天门(今
天安门),承天门内,仿照南京城布局建造端门。宫城南移到现在紫禁城的位置,正门由元代的灵星门改
称午门。在营建紫禁城的同时,又利用午门前方的中心御道左右两侧,按“左祖右社”规制,建造了太
庙和社稷坛两组严格对称的建筑群。此外,在承天门(清代改称天安门)前开辟一个“T” 字形的宫廷广
场,广场东、西、南三面都修筑了宫墙,使广场封闭起来,并在东、西两翼和南端凸出的一面,各开一
门即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和正南方的大明门(清代改称大清门)。
承天门,属皇城中的重要建筑。承天门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时,只不过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
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承天之门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
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明天顺元年(1457年),承天门遭
雷击起火被毁,当时没能立即恢复,直到成化元年(1465年),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这次重建,
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此后,明代180年间虽有修建,但都未作较大变动。 崇祯十七年(14年),
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占京城,承天门又毁于战火。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大规模重
建,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后经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952年的两次大规模修缮,及1970年的
重修,基本上保持了顺治时改建的形制。1970年重修后的天安门,比原来的天安门高了83厘米,通高为
34.7米(原高为33.87米)。
从天安门这座古老建筑五百多年的历史轨迹中可知,天安门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象征,是目睹封
建王朝兴衰更迭的历史见证人。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