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关于民风民俗的小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0:01

我来回答

9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17:38

一、贴春联——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二、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

三、过年——在很久以前,有个怪物,叫年。

在大年三十那一天,年就会出去到各村庄去掠夺财物,食物,庄稼会被践踏,牛羊会被吃掉,只要年去过的村庄都民不聊生,惨不忍睹,人们也想过许多的办法来防御年,但是无一行得通,年不仅个子大,力气也大,又眼观四面耳听八方,根本就没有办法防他。

直到有一天,年看到村里面挂着红灯笼,开着灯,还咚咚的敲鼓,吓的不知所措就跑了,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就把他叫做过年。

四、除夕——在很久以前,有个怪物,叫夕。和年一样的个大、力气大、眼观四面耳听八方,也和年一样大年三十会出来。

他每一步像地震一般,一张嘴可以吃下一头牛,可是他并不怕红灯笼、灯光和鼓声,所以人们更拿它没办法,夕就作威作福。

于是人们给夕送去了好几坛烈酒,把夕灌醉后,一个年轻人把它的头砍下来了。谁知,夕的脑袋到哪里,哪里便起火,于是那个年轻人就抱住夕的脑袋跳进了黄河。一样的人们为了纪念把这一天叫除夕。

五、放桔灯——“放桔灯”的风俗,至少有一千年的历史。传说南宋建炎年间,金人南侵,康王赵构从海上逃走。逃到台州章安,寄宿在祥符寺中。

那天正是正月十五,晚上他登金鳌山观海,忽见椒江上无数灯火,如流星飘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在纺罗伞盖的簇拥下,到江边观看。侍从告诉他,这是澄江上漂下来的桔灯。

赵构十分高兴地说:“肤看京中的鳌山灯,也没有这么有趣啊!”他要侍从们跟着凑热闹,买了两船桔子,取出桔肉让大家吃了,留下桔壳制作桔灯,放在江上漂浮,玩了个通宵。

扩展资料: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由来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

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当中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民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必然表现为民俗文化的变化上,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

寻找民俗文物,留下民众生活的历史,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延续,而且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

正是这种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俗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因此弘扬中国民俗文化传统,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民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18:56

一、贴春联——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二、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

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三、过年——在很久以前,有个怪物,叫年。在大年三十那一天,年就会出去到各村庄去掠夺财物,食物,庄稼会被践踏,牛羊会被吃掉,只要年去过的村庄都民不聊生,惨不忍睹,人们也想过许多的办法来防御年,但是无一行得通,年不仅个子大,力气也大,又眼观四面耳听八方,根本就没有办法防他。直到有一天,年看到村里面挂着红灯笼,开着灯,还咚咚的敲鼓,吓的不知所措就跑了,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就把他叫做过年。

四、除夕——在很久以前,有个怪物,叫夕。和年一样的个大、力气大、眼观四面耳听八方,也和年一样大年三十会出来。他每一步像地震一般,一张嘴可以吃下一头牛,可是他并不怕红灯笼、灯光和鼓声,所以人们更拿它没办法,夕就作威作福。于是人们给夕送去了好几坛烈酒,把夕灌醉后,一个年轻人把它的头砍下来了。谁知,夕的脑袋到哪里,哪里便起火,于是那个年轻人就抱住夕的脑袋跳进了黄河。一样的人们为了纪念把这一天叫除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20:31

1、迎紫姑

(1)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

(2)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

(3)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2、走百病

(1)走百病也叫游百病,度百厄,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2)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3、偷菜节

(1)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2)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莱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他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

(3)偷菜不怕被发现,被份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愉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22:22

一、一月不看鹰打鸟(老鹰打鸡。二月不看狗连裆(狗走草)。三月不看蛇起雾(蛇缠绕)。四月不看人成双(不解释)。 看到此上情景 当年须注意、万事要小心。

二、都说女人手毒,其实孕妇的手才最毒,看见果树千万别摘树上的果子,这样果树会因你而死,假如你摘别人家的果树 别人懂得一点,等你摘掉果子走了转身就把果树砍掉,你肚子里的孩子也因此会流产,此上大家切记,就是想吃可以让别人摘了你吃,就是大家都懂也别做缺德事把树“消福容易,攒福难”。

三、孕妇期间不可在屋里屋外打桩(就是刀把粗的篱笆桩也不行),后果孩子生下会长小疙瘩,俗称庭耳 。不可吃兔肉,生下来的孩子嘴有豁口,俗称豁子,另外民间有许多方法辨别男女,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不同,准确率都不高,本人知道有几个办法,我就不发了,发了会有损阴德,假如主家重男轻女,打胎那都是我的过错了,大家应该随缘,不管是男是女都应该一样重视,都是自己的骨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00:30

扫尘: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曰",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 "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倒贴福:

“福”字的现代释义是“幸福”,过去则指“福气”、“福运”。 春节贴“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倒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春联:

春联属于楹联的-种。是根据我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来的一种特有形式的文体,借鉴了我国诗歌传统的文学形式。符合传统的规矩,春联要竖贴。上 联要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平仄要相调,切忌合掌。上 下联不可贴反与律诗相同,对联的第二个字为“仄”声的称为仄起,第二字.为“平”声即为平起。

年夜饭团圆:

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人们极为重视的家庭宴会。

按照我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年夜饭的吃食很有讲究,通常有混沌、饺子、长面、元宵等等.新年吃混沌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使"气之轻清上俘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混沌"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饺子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 .也称作扁食或者饽饽.古来只有混沌而无饺子.后来将混沌做成新月形就成饺子了.在唐代吃饺子的习惯已经传到我国的边远地区了。

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生气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02:55

一、贴春联——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二、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
三、过年——在很久以前,有个怪物,叫年。
在大年三十那一天,年就会出去到各村庄去掠夺财物,食物,庄稼会被践踏,牛羊会被吃掉,只要年去过的村庄都民不聊生,惨不忍睹,人们也想过许多的办法来防御年,但是无一行得通,年不仅个子大,力气也大,又眼观四面耳听八方,根本就没有办法防他。
直到有一天,年看到村里面挂着红灯笼,开着灯,还咚咚的敲鼓,吓的不知所措就跑了,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就把他叫做过年。
四、除夕——在很久以前,有个怪物,叫夕。和年一样的个大、力气大、眼观四面耳听八方,也和年一样大年三十会出来。
他每一步像地震一般,一张嘴可以吃下一头牛,可是他并不怕红灯笼、灯光和鼓声,所以人们更拿它没办法,夕就作威作福。
于是人们给夕送去了好几坛烈酒,把夕灌醉后,一个年轻人把它的头砍下来了。谁知,夕的脑袋到哪里,哪里便起火,于是那个年轻人就抱住夕的脑袋跳进了黄河。一样的人们为了纪念把这一天叫除夕。
五、放桔灯——“放桔灯”的风俗,至少有一千年的历史。传说南宋建炎年间,金人南侵,康王赵构从海上逃走。逃到台州章安,寄宿在祥符寺中。
那天正是正月十五,晚上他登金鳌山观海,忽见椒江上无数灯火,如流星飘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在纺罗伞盖的簇拥下,到江边观看。侍从告诉他,这是澄江上漂下来的桔灯。
赵构十分高兴地说:“肤看京中的鳌山灯,也没有这么有趣啊!”他要侍从们跟着凑热闹,买了两船桔子,取出桔肉让大家吃了,留下桔壳制作桔灯,放在江上漂浮,玩了个通宵。
扩展资料: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由来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
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当中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民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必然表现为民俗文化的变化上,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
寻找民俗文物,留下民众生活的历史,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延续,而且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
正是这种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俗的精神传统和人文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05:36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的野兽"年"威胁。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08:34

时候上班打电话我妙言趣语花了多少,花,妙的小姨子,妙的小姨子,视频了,视频了,视频了,视频吧!花∠※花∠※花的时候妙言趣语的美的票都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11:49

听听歌会去的时候去吧,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