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0: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7:03
明代的永乐年间,有一人名叫万户。他出身于木匠世家,也曾经在大将军班背手下效力,专门供职于明代的兵器制造局。
万户做事勤勉,爱动脑筋,他对各种兵器制造技术都进行过深入的钻研,因此,他深得大将军班背的喜爱。后来,班背因为得罪了朝廷权贵被害身亡,他临死前,将一本关于风筝和火箭制造技术的书籍留给了万户。
万户将这本书熟读了好几遍,他根据这本书造出了各种各样的风筝和火箭。在制造风筝和火箭的过程中,万户萌发了一种试图利用风筝和火箭,进行一次飞天试验的念头。
万户设想,火箭可以产生推力,而风筝可以飘在空中,如果人坐在椅子上,手持风筝,椅子下面绑上火箭。那么点燃火箭以后,人就可以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飞上天空,就可以在天上肆意遨游了。
万户为了将自己的设想变成现实,他进行了精心准备。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就开始了飞天试验。试飞的地点他选择在一座山顶上,那天来了不少人。
万户坐在一把椅子上,他让人把自己捆在椅子上,他双手各持着一个大风筝。当一切都准备妥当后,万户叫人点燃了座椅下*着的当时推力最大的47支火箭。随着火箭的烈焰喷射,万户连人带椅离开山顶向前冲去。
万户在空中停留了一晌,正当人们惊愕之时,他座椅下的47支火箭硝烟未尽,再没有了推力,万户靠着手中的两个风筝继续在空间漂浮。
正这时,人们看见万户两手持着风筝,连人带椅一起冲进了山雾中,就此消失不见了。
一旁围观的人们都看见了,万户凭借着火箭的推力冲到了天空中,他又借助了风筝的浮力漂浮了一会儿。由于后来他神秘地消失了,人们便对万户的下落争吵不休,有人说他飞升做了神仙,也有人说他摔下了山崖。至明清时期,风筝已经在全国各地都很流行了。那时候人们三五成群,常常在有风的天气去郊外放风筝。
在明代时就已经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专门艺人。后来到了清代,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也达到鼎盛阶段。
在清代道光年间,清代著名诗人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词,其中描绘道:
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
还有清代著名文学家郑板桥也有一首关于风筝的诗,诗写道: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清代著名文学家和诗人舒铁云曾经写了一首长诗来歌咏风筝,诗写道:
杏花深巷春泥消,粥香饧白闻吹箫。东风袅袅二十四,已有少年相招邀。云皋烟隰春衫影,朝取长绳系韶景。
此时韶景安可知,低昂高下随群儿。
儿呼拍手欢无极,仰面看天齐着力。
昆鹏化去未可期,莺燕飞来似相识。
浮云浩浩风棱棱,太虚一点高一层。
风筝起源于我国,这点早已经为世人所公认。
但我国风筝的详细资料却不多,而专述我国风筝具体技艺的资料就更少了。其中,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所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便是其中一个,它详细记述了我国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
据曹雪芹所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中说,清代风筝有40多种扎法。关于曹雪芹的这本风筝专著,还记载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据说清代时期,有一年大年三十,曹雪芹的一个老朋友于景廉突然来访。于景廉从军服役期间脚受了伤,人们称呼他为“于瘸子”。
于景廉平日里只能靠卖画为生。
两人见面叙谈家事,于景廉惨然地说道:“我家已经没什么余粮了,我倒没什么,只是我的一双儿女还年幼,总不能让他们饿肚子吧!”
曹雪芹听了朋友的话十分难过,而当时他自己也处在全家吃粥的困窘境地。
他们在交谈中,于景廉偶然说道:“某个有钱的公子在街上购买风筝,他一出手就是数十两银子,这些钱足够我家几年的开支了。”
说完于景廉慨叹不已。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曹雪芹正好会做风筝,他也许帮老朋友一把,于是他立刻为于景廉扎了好几个风筝,并让他带走去换钱了。
第二年除夕,于景廉冒着大雪再次来到曹雪芹家,这次他带来了很多酒肉蔬菜,并喜气洋洋地告诉曹雪芹说:“没想到,三五个风筝竟然卖了许多银两,真是太难得了,这得多亏老朋友你的帮助啊!”
曹雪芹心中也感到一阵说不出的欣慰,他进一步想到,天下那些鳏寡孤独和废疾的可怜人,倘若学到一点扎风筝的手艺,或者也能借此讨点生活。
于是曹雪芹便动笔撰写了《南鹞北鸢考工志》,他通过这本书将他所掌握的风筝制作技巧传给了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