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0: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9:58
诨号又称浑名、绰号、混名、花名、野名、外号、徽号、雅号,是在姓、名、字、号、小名之外的又一种称谓。这种称谓一股是由别人根据当事人的外貌、性格、特长、嗜好、生理特征,特殊经历等特点而取的,大多带有戏谑、幽默、讽刺等色彩。为别人起诨号,并且通过诨号反映某人的某些特征,或者表达起名者的某种情感,这种现象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 诨号所用的词语大都通俗易懂,便于记忆,虽然在现代已经淡出了社会生活,口语中再也难以见到,但其在古代还是流传较广、影响很大的,其影响力甚至可以超过原来的名字。如东汉末年农民时,有一批出色的农民英雄,作战时勇猛顽强,平日里与队友们亲密无间,彼此都以诨号相称。其中说话声音大的被称为雷公,走路轻捷的被称为飞燕,眼睛大的被称为大目;姓张的英雄爱骑白马,被人称为张白骑;姓于的英雄满脸胡须,被称为于氐根。由于他们的诨号影响很大,以至连名字也没有留下,至今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的真名是什么。 通过综合研究诨号可知,它们有时是一个群体的标志,如西汉末年的农民军因把眉毛染红而被称为“赤眉军”、明清时人侵的荷兰殖民者因红头发而被称为“红毛番”、在古代,沿海一带常被外寇*扰,因而就有了“倭寇”这样的称呼等等;人们还把某些行业的从业者以诨号替代,如把茶楼伙计称为茶博士,把替青年男女牵线搭桥的称为媒婆、红娘等;有些诨号指某些人的行为或性格,如称圆滑的人是水晶球、懒惰或蛮横的人为三不管(懒惰的人,衣、食、住不管;蛮横的人,天、地、人不管)。根据近人刘大白对诨号的研究,诨号由于性质和所提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作20大类,即状貌、德性、威望、声价、运命、财产、业务、技能、学识、艺术、武勇、行为、举止、臭味、谈吐、著作、服御、身份、嗜癖、谐嘘。一个小小的诨号竟然有如此众多的内容值得研究,可见其在我国姓名文化中的影响之大了。 从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可以发现许多关于古人诨号的记载,其中大多数诨号都充满睿智和幽默色彩。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因早年隐居不仕而被称为“卧龙先生”,刘备也因为两只耳朵出奇的大而被曹操称为“大耳儿”。又如三国孙吴时有一对夫妻,感情极好,出双入对,被人称为“比肩人”。后来,他们的儿子和儿媳也是如此,又被称为“小比肩人”。唐朝武则天时,有一个名为张元一的人,喜欢给社会名流起诨号。如他因苏微举止轻薄,便取诨号为“失孔老鼠”(意思是不着窝的老鼠)。他本人肚大腿短,也被人取了个“逆水*”的诨号。又如《水浒传》中,蒋忠因身高力大而被取诨号为“蒋门神”,鲁智深因出家后不戒烟酒而被称为“花和尚”,时迁的偷窃技术高超而称“鼓上蚤”,孙二娘因蛮悍凶狠而称“母夜叉”。此外,我国古代还有一些充满幽默的诨号,如汉代贾逵身高出众,人称 “贾长头”;隋朝韩俊娥专门为隋炀帝催眠,人称“来梦儿”;唐朝李程常在日过八砖(日影投在砖上的位置,计时用,约在*点钟)时上朝,人称“八砖学士”;卢怀慎身为宰相而事事推于另一位宰相姚崇,人称“伴食宰相”;唐朝宰相白敏中夫人在白敏中富贵以后才嫁到白家,人称“接脚夫人”;宋仁宗幼年时常赤脚在宫中行走;人称“赤脚大仙”;蜀州知州孙道夫遇事精明,人称“水晶灯笼”;谏议大夫赵霈曾上书建议禁养鹅鸭,人称“鹅鸭谏议”;欧阳修作《五代史》常用“呜呼”二字,人称“欧呜呼”;明朝弘光皇帝在亡国时仍下令捕捉*治病,时称“*天子”;清朝一位做糕饼的出钱买了个员外官,时称“花糕员外”;在我国夏朝,最后一位国王夏桀因为力大无穷,能把牺牲(作祭品用的牲畜)推动,因此被人送诨号“移大牺”。据研究,夏桀的诨号是我国有史可考的第一个诨号。在近现代,为别人取诨号或叫别人诨号的风气依然盛行。如驰名中外的拳击手郑吉常曾多次打败过日本、英国的世界高手,威震拳坛,被称为“亚洲毒蛇”;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年幼时专心苦学,为此还闹出不少笑话,人称“三糊涂” (排行第三);著名导演凌子风工作起来不顾性命,人称“拼命三郎”。 诨号对人有褒贬作用,不同诨号对被取诨号的人来说,所采取的态度和产生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一个贬义的诨号可能引起当事人感到难堪,甚至引起不愉快或十分严重的后果。古代一位名为郭倪的将军常自称卧龙,但带兵打仗无一不败,甚至在人面前流眼泪,因此被人讥为“带汁诸葛”。这样的诨号对他来说,无疑要比“卧龙”难受得多。另外,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把一位足智多谋的乡村学究奉承为“智多星”、“赛诸葛”,他一定会高兴异常;如果叫他“狗头军师”、“阴间秀才”,他显然会极不痛快。上述这些诨号,仔细回味起来,都有深意。其实,虽说诨号在现代社会的正式口语中已很少出现,但在我国姓名称呼文化中似乎总有说不够的情结;在如今的网络中出现的“网名”、“昵称”等是不是诨号情结的延续?虽然耳熟能详的“网名”和“昵称”并不能说明任何意义,但还是有许多热心人,以给自己起一个像模像样的“网名”或“昵称”来表达心底里同样的充满着古代“诨号”那样的睿智和幽默,可这些“网名”、“昵称”与古代诨号比起来终归是假的。(摘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