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如何找到自己真正要做、想做的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1:17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4:40

有些认识我或不认识我的朋友(比如看我博客的一些朋友)会时不时问我:既然你有这些丰富的经验和技能,你为什么不做这个,你为什么不去做那个?比如,我高中时,因为英语成绩总是全班第一名,有同班同学建议我应该去考英语专业,将来去外交部做翻译,但我高中时自己组织的那个五人同好小组“探索派”(以物理、哲学、数学、当时中国的改革思潮为讨论核心)圈里的朋友知道我一心想成为一个物理学家。受我的影响,高考时,这个小组里还有一个同学也去报了物理系(可惜,他后来发现自己静不下心来搞物理),另一个报了电子工程。最后,我也没有成为一个物理学家,为了谋生反而先去进入了企业界,然后根据兴趣又转入英语教育行业。在几年的英语培训过程中,我发现,来学英语的学员中,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内心真正要干什么,所以能在英语学习上长期有持续行动的人也是少数,这个现象的不断频发,然后逐渐促使我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我自己的“真正要干什么”,他们的“真正要干什么”。 四年多以前,我开始从外部转向内心,询问内心深处那个自己最终“安身立命”的领域到底是什么?那个上天安排的就是属于自己的路在哪里?然后开始静心下来仔细聆听内心的声音。有一天,在去丽江的豪华大巴上,我正在听斯蒂芬柯维的《第八个习惯》英文版录音,听到“find your voice and help others find their own”,不禁心弦拨动,感应而泪下,就是它了!从那时始,一路独行走来到今天,在中英文信息世界里进行了我能做到的最广泛和深入的寻找、思索、学习、挑剔、批判和内省,终于进入了后现代心理学和佛学领域。 对于那些在很年轻时就找到了自己一生途路并一头专心走下去的人,他们是幸运的,我们羡慕他们、祝福他们,因为他们很早就发现了意义。我当时去一心学物理学,就是这种感觉,觉得它就是我的命运了。但是,颠沛流离、转来转去,这是大多数人的命运和真实生活写照,就类似我这样的“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其实也没有必要对这个“颠沛流离”的过程感到遗憾和后悔,因为,如果没有前面的各个人生经历体验的“珍珠点”,后面哪有可能用一条实线把它们串起来变成一条美丽的珍珠项链呢?人走到某一天,他会悟出来,原来前面的站台都是有意义的、有计划的安排,就像一副图像,近看时看到的是一些零零碎碎分离的、好像没有什么意思的颜色图斑,等到图斑数量够了,退后一步看时,就看到那个美丽的大图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到自己的途路呢?当然,大家也非常清楚现实,许多人是一辈子在内心上都没有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的(好像这个现象和自身的经济状况无关),不过,明确地说,这一定不是我期望的结局,人生难得,不可这样!在这个艰难的寻找过程中,我采取了好几种判断方法来导航,这里不妨与朋友们分享其中一些。 一。你目前所擅长的并不一定就是你应该去做的,不要被自己当前的所长和“专业”而*了自己的眼界,淹没了你内心的那个真正的呼声。 我总记得一个故事来提醒自己。一个人在一个黑黢黢的夜晚,走在一条自己并不熟悉的、崎岖不平的乡间小路上赶路,他要去一个地方,他手里只有一盏发出昏黄灯光的灯笼。在那个困难的步行中,他心想,谢天谢地,我有这盏灯笼,否则今天连路都没法走了,他终于在很晚时到达了目的地。第二天天亮起来,他发现,就在离那条乡间小路大约五六米远的地方,中间隔着菜地,有一条平整的柏油马路与这条乡间小路平行,也直通到他要去的地方。就是因为灯笼的灯光弱,辐射范围较小,他昨天晚上就没发现那条离他不远而又方便快捷好走的柏油路。 手头有一盏灯总比什么都没有要好,但这盏微弱的灯正好也限定了我们的目光范围,视力只锁定在自己步子下两三米的范围,手头的灯笼就如同我们目前所拥有的技能、所学过的专业、所擅长的或能做的事情,我们能不能先抬起头来,把手头的灯笼提高些,先试着左右前后到处探看一下再说呢?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把你能发的光都发出来,怎么可能你只有一盏灯笼呢?说不定就能较容易地发现那条不远处的柏油路。 二.苹果公司创始人Steven Jobs说,三十年来,他每天起床后在洗漱时,都会问自己,如果今天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了,他还会去做他今天要做的那些事情吗?如果连续好多天的内心回答都是“No”的话,他就知道他的生活该去做些改变了。他自己说,这个内省法帮他在许多重大的决策中作出了正确的决定和选择,按他的话说,就像面对马上要来临的死亡那样,如果把自己剥离得什么都没有了,自己就是“you are already naked.”-你都已经是个*的存在了,你什么都不怕了,都不担心了,你还会去选择用自己的生命时间去干那些鸡零狗碎的、并不真正想去做的事情吗? 三.哈佛大学2006年最受欢迎课程“积极心理学1504”的主讲人Tal博士说,如何找到并确定自己真正要做的事呢?按以下先后顺序问自己三个问题:1.什么对你是有真正意义的事情?2. 什么是能给你带来乐趣、快乐的事情?3.什么是你个人的优势? 这三个问题的交集中又会有好几项事情出现,然后对这几项事情进行细化,问:这几项事情中,什么是我真正真正真正想做的? 另外,Tal博士说,对你目前从事的事情问以下问题: 我现在在做的事情是我的活计(job)呢?是我的职业(career)呢?还是我的召唤(calling)? 四.Tal博士还提出一个思维图景来帮助寻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假定在你一辈子当中,你在做的事情没有任何人会知道,没有任何人会知道你的成绩、成就,没有任何人会知道你的名字,没有人会知道你开什么样的车、住什么样的房子、挣到了什么样的钱,没有人会知道你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你还仍然会去做这个事吗?如果是,那这个事毫无疑问就是你真正想做的。 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先生提出一个思维图景:如果你在死后,你希望人家给你的悼词如何说?希望报纸上对你的评价如何?希望家人和你的朋友对你的评价如何?这样,你就能确定自己到底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了。我个人不赞同这种思考方式,因为,人死后是没法在乎别人的评价的,怎么说都无所谓,都来不及了。另外,如果人太在乎别人将如何评价自己,就非常可能会按照别人的期望来过日子,就会只按他人(如亲人、朋友、同事、上司等)的、社会的剧本来演自己的角色,结果真正自己想演的那个角色反而会被“别人意见的噪音”给淹没了,就像有人老在你耳朵边问你的那样:你为什么不做这个那个?问的人多了,很可能你就会不知不觉开始把人家的剧本拿过来变成自己台词的来演了。安东尼罗宾说过一句很有洞见的话: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其实就是我们的同伴群体的期望的直接反映(Most of our people’s lives are the direct reflections of our peer groups’ expectations)。 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有耐心,要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勇气,反正你是不愿回头的了,回头的选择更差,所以只得往前走,这就是我所谓的“勇气”。正如Steven Jobs所建议的那样,Don’t settle! Keep looking! (不要将就,不要停下来!继续寻找!),最后,要能孤独,其实,正是孤独,才让你能避开那些来自他人的“意见噪音”。*历史上有相当一些人一辈子在高山幽谷中专心静修,几乎全然断绝与外界的往来,一直到死,他们对他人的影响力又在哪里呢?如果你对这个现象能找到合理的解释,找到他们这样做的深刻意义,如果你能找到自己孤独一人做事的意义,估计你也会很容易找到自己在芸芸众生中自己的作用了。 最后,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都应该有一个自己心中的“楷模-model”,但最终,人不是要去“像谁”“模仿谁”,他该做的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这是我从几十年生活的经历里面学到的一课,否则你不会感到幸福,因为你不会从内心深处认同你自己应该有存在的价值,你只是某个人的影子而已,你对自己永远达不到无条件地接纳自己并爱自己。圣经里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爱你的邻居,就像你爱自己那样”,这句话背后的假定就是“你首先要爱你自己”,而不是光去爱你的model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