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4:09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31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31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31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一: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失利而言);
论据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守一方失利而言)。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失道寡助——亲戚畔之(从战争到治国)。
本文的分段与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1~3)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层(1)总论。摆出观点,提挈全文。
第二层(2)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层(3)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本文言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理由: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那个时候战争是激烈的,他主张“仁政”以统一天下。孟子认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中,“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得人和”的结果就是“战必胜”。并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01.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02.阐述关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的名言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03.阐述人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04.能够表明地利的重要性的句子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05.能够表明人和胜于地利的句子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06.表明君子战必胜的必要条件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07.表明“寡助之至”的结果的句子是:亲戚畔之。
08.表明“多助之至”的结果的句子是:天下顺之。
09.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和。古今有许多名言名句谈论了这三者的重要性,请各写出一句来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心齐,泰山移。
10.本文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的思想。文章经过论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所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31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一: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失利而言);
论据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守一方失利而言)。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失道寡助——亲戚畔之(从战争到治国)。
本文的分段与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1~3)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层(1)总论。摆出观点,提挈全文。
第二层(2)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层(3)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本文言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理由: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那个时候战争是激烈的,他主张“仁政”以统一天下。孟子认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中,“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得人和”的结果就是“战必胜”。并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01.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02.阐述关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的名言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03.阐述人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04.能够表明地利的重要性的句子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05.能够表明人和胜于地利的句子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06.表明君子战必胜的必要条件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07.表明“寡助之至”的结果的句子是:亲戚畔之。
08.表明“多助之至”的结果的句子是:天下顺之。
09.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和。古今有许多名言名句谈论了这三者的重要性,请各写出一句来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心齐,泰山移。
10.本文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的思想。文章经过论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所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31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举了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例子
对比论证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31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举了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例子
对比论证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