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4:09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3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关于赢得战争胜利须得到多数人支持的思想观点。
语出《孟子·公孙丑章句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其中“得道”的意思是指得“治国之道”,即指行仁政。孟子认为,在赢得战争的所有条件中,“民心向背”是至关重要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所谓“人和”,主要是指内部团结,人心所向。行仁政便是得道,得道即可人和,拥护的人便多,以至于天下归顺。不行仁政,便是失道,没有人和,拥护的人便寡,以至亲戚都叛离。如果以天下归顺者攻亲戚叛离者,除非不战,战必能胜。他的这一观点被后人概括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直到今天仍有积极的思想价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31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3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章主旨)
学习清单:
1、学习并列式(横式)论证结构
2、学习对照式(横式)论证结构
3、学习递进式(纵式)论证结构
4、学习综合式(纵横)论证结构
5、学习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复合式结构
一、前言
先回顾一下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2、论据包括: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4、立论的角度:要小巧、要准确、要新颖、要深刻
5、论据的选择:准,具有针对性;真,具有可靠性;精,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多样性);新,具有鲜活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时代气息)
6、论据的使用:
裁,概括论据
理,分析论据
①正反分析法:“没有……,而是……”“不仅没有……,反而”
②假设分析法:“试想……”“如果(倘使 假如)……,那么(就)……”“若无……,怎能……”
③因果分析法:“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等。
④引申类比法:“都如那样”“......尚且如此,……又何尝不是这样……”“依此类推”
缝,组合论据
排比组合:“从……到……”“当……的时候”“无论……还是……”
对比组合:正例、反例
一篇好的议论文,或者一段成功的议论,
除了在内容上要做到有理有据之外,
在形式上还要做到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也就是议论要条有理。
二、两种最简单最原始的结构:归纳式、演绎式(论据并列式)
(一)归纳式
即先摆出一系列事实,然后归纳得出论点。
归纳式主要用于段落里对某个观点的论证,
而用作全文结构的较少,一般与其他形式结合使用。
1、片段示例:《劝学》第二段
事例1:青出于蓝
事例2:冰寒于水
事例3:直木輮轮
事例4:木受绳直
事例5:金就砺利
结论:君子博学,则知明无过
2、全文示例:过秦论(贾谊)
事例1:秦孝公内立法度,外斗诸侯
事例2:惠文、武、昭襄三代秦君“宰割天下,*山河”
事例3:秦始皇“序八州而朝同列”
事例4:秦王朝的废、焚、隳、杀致使“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演绎式
即先提出论点,再用一系列事实证明之,与归纳式正好相反。
示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事例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事例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最常见、最实用的论证结构是:并列式、对照式和递进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3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关于赢得战争胜利须得到多数人支持的思想观点。
语出《孟子·公孙丑章句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其中“得道”的意思是指得“治国之道”,即指行仁政。孟子认为,在赢得战争的所有条件中,“民心向背”是至关重要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所谓“人和”,主要是指内部团结,人心所向。行仁政便是得道,得道即可人和,拥护的人便多,以至于天下归顺。不行仁政,便是失道,没有人和,拥护的人便寡,以至亲戚都叛离。如果以天下归顺者攻亲戚叛离者,除非不战,战必能胜。他的这一观点被后人概括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直到今天仍有积极的思想价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31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3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章主旨)
学习清单:
1、学习并列式(横式)论证结构
2、学习对照式(横式)论证结构
3、学习递进式(纵式)论证结构
4、学习综合式(纵横)论证结构
5、学习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复合式结构
一、前言
先回顾一下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2、论据包括: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4、立论的角度:要小巧、要准确、要新颖、要深刻
5、论据的选择:准,具有针对性;真,具有可靠性;精,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多样性);新,具有鲜活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时代气息)
6、论据的使用:
裁,概括论据
理,分析论据
①正反分析法:“没有……,而是……”“不仅没有……,反而”
②假设分析法:“试想……”“如果(倘使 假如)……,那么(就)……”“若无……,怎能……”
③因果分析法:“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等。
④引申类比法:“都如那样”“......尚且如此,……又何尝不是这样……”“依此类推”
缝,组合论据
排比组合:“从……到……”“当……的时候”“无论……还是……”
对比组合:正例、反例
一篇好的议论文,或者一段成功的议论,
除了在内容上要做到有理有据之外,
在形式上还要做到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也就是议论要条有理。
二、两种最简单最原始的结构:归纳式、演绎式(论据并列式)
(一)归纳式
即先摆出一系列事实,然后归纳得出论点。
归纳式主要用于段落里对某个观点的论证,
而用作全文结构的较少,一般与其他形式结合使用。
1、片段示例:《劝学》第二段
事例1:青出于蓝
事例2:冰寒于水
事例3:直木輮轮
事例4:木受绳直
事例5:金就砺利
结论:君子博学,则知明无过
2、全文示例:过秦论(贾谊)
事例1:秦孝公内立法度,外斗诸侯
事例2:惠文、武、昭襄三代秦君“宰割天下,*山河”
事例3:秦始皇“序八州而朝同列”
事例4:秦王朝的废、焚、隳、杀致使“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演绎式
即先提出论点,再用一系列事实证明之,与归纳式正好相反。
示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事例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事例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最常见、最实用的论证结构是:并列式、对照式和递进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