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3: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8 03:18
咸丰皇帝登基之后,曾经强盛无比的清王朝,已经完全失去了耀眼的光芒。虽然从外表上来看,这个大一统的王朝仍然地大物博,但吏治*、国库空虚和民怨沸腾等问题,却实在是无法掩盖的事实。看到清王朝的内部已经千疮百孔,欧美列强纷纷加快了侵略的步伐。
咸丰十年(1860年),英国和法国联合起来进攻北京,很快便攻破了城门。看到情况不妙,咸丰皇帝赶紧带着他的皇后(即之后的慈安太后)和懿贵妃(即之后的慈禧太后)逃往热河避难,并令恭亲王奕欣留守京城,同英法联军议和。
奕欣虽然想为清王朝争取最大的利益,但毕竟人在屋檐下只能按英国和法国的要求行事。最终,奕欣同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以丧权辱国的方式,暂时维持住了满清的统治。到了咸丰十一年(1861年),病榻之上的咸丰帝走完了他的一生。随之继位的是,年仅六岁的同治帝载淳。
考虑到自己的儿子年纪过小,咸丰帝在临死前留下了两块印玺,分别交给了慈禧和慈安两人保管。此外,他还特意下旨,规定:新君即位后,诏书必须有这两块印才有效,否则,就是一纸空文。更甚者,咸丰帝还煞费苦心地安排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驸马景寿和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四个军机大臣一起辅佐新皇。
如此一来,朝廷上就形成了以“八臣二后”为首的*格局。
都知道,懿贵妃叶赫那拉氏是小皇帝的生母,又是咸丰帝生前钦定的辅政者。于是,在同治帝登基后,她便被尊为了慈禧太后,成为了朝廷中炙手可热的人物。但是,心比天高的慈禧并不满足,她见慈安太后和八位大臣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于是,便想和慈安联合,继而获取更大的权力。
甚至,为了扳倒八大臣,她还特意找来了备受排挤的奕欣,想要听听他的看法。奕欣为人机警果敢,在皇族中是一个鹤立鸡群的人物。当时,咸丰帝担心奕欣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没有重用他。再加上,八大臣中肃顺的不断排挤,奕欣一直以来都很不得志。
此刻,他听闻慈禧有意除掉八大臣,心中不禁大喜。当年十月,他以奔丧为由赶往热河,同两位太后商议如何对付八大臣,经过一番密谋几人一致决定在京城发动政变。率先回到北京后,奕欣拉拢了控制京、津一带兵力部署的兵部侍郎胜保,打算对八位大臣来一场突袭,用武力来*他们就范。
到了十一月二日,奕欣突然拿出盖有同治帝玉玺和慈安、慈禧印章的诏书,宣布将八位辅政大臣的职务全部革职。事起突然,还没等肃顺等人反应过来,早已埋伏好的军士便包围了他们。几天之后,肃顺被斩首,载垣、端华自尽,其余的五位大臣也都受到了革职或者充军的处理。
很快,一场轰轰烈烈的政变就此结束,八大臣之前确立的皇帝年号也被她直接废除了。
其实,八大臣能被咸丰帝选中,自然不是*之辈。而且,京城中众多实力盘根错杂,要想成功发动一次政变,其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这次震惊中外的政变,却在十天左右就结束了,且没有遭到任何势力的反扑。究其原因,除了八大臣太过疏忽外,还在于慈禧等人将京城失陷的责任,全部加在了八大臣的头上。将肃顺判为斩首前,慈禧曾大义凛然地训斥八大臣不顾国家安危,在京城遇难的时候,居然逃到了别的地方。
本来,京城民众对前来侵略的英法联军非常憎恨,此时见朝廷谈及此事,无不对肃顺等八个逃跑者咬牙切齿。就这样,慈禧巧妙地赢得了民心,将八大臣摆在了民众的对立面。所谓“同治”是指由两宫太后共同治理朝政,“慈禧”之号也是从这时开始使用的。
可以说,这次政变虽没有什么波折,但却对清朝的**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从此,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垂帘听政,慈禧更是将朝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中。而同治帝和后来的光绪帝,虽然名义上是至高无上的君王,但却没有什么实权。
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浪潮后,慈禧逐渐沦为了列强们攫取利益的工具。历史上那些不平等条约,很多都是在慈禧的主张下才签订的。所以,慈禧的独断专行,让近代的中国遭受了数不清的侮辱。最终,在1908年11月15日未时慈禧太后在中南海仪鸾殿病逝,享年七十四岁。
当时,慈禧的临终遗言说:“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可见,慈禧深知女子不能当政的道理,只是权力太诱人,自己没把持住。之后,清朝的最后一任皇帝溥仪在1912年2月12日*退位。
至此,清朝统治彻底结束。
那么,“慈禧”之号是怎么来的呢?
这其中,所谓的“慈禧”,其实,就是是生前的徽号加上“孝钦”和“配天兴圣显皇后”,合起来就是“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孝”是所有皇后谥号的第一个字,属于所有皇后,只要看到这个字就知道她是皇后;“钦”是评价慈禧本人的;“钦”字后的二十个字,是她的生前徽号和死后又添加的尊号总和;“显”则是他的丈夫咸丰帝的谥号,表明他与咸丰帝的夫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