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6:3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02:55
因为张巡杀妾吃妾的目的是为了保家卫国,守护城池,他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出了看似非人的行为,但是这只是他在被*无奈的情况做出的选择,他对国家的忠诚及他的勇敢坚守足以让后人称他为忠烈之士。
在安史之乱爆发之时,张巡是郡县的县令,当时的叛军人数有数万,而郡县的士兵不过区区三千,贾贲战死沙场,张巡是当时雍丘唯一的守将。在至德二年(757年)的睢阳守备战中,守军只有几千人,而且有6个将领提出了投降,军粮军械供不应求,朝廷没有办法派出援兵,只能靠张巡死守。时间很快到了7月,军粮已经全部吃尽,树皮和纸张成为了军队唯一的粮食。
除此之外,城中的麻雀和老鼠等生物也没有逃过军队的眼睛,为了充饥,任何能够下肚的东西都用来吃了,但是城池仍然危在旦夕,除非投降,如果不坚持下去,不可能在围攻中获得胜利。被*无奈的张巡一咬牙,坚持要守住城池,于是他带头把自己家的妻妾杀了,分给了士兵们,将领们也不得不跟随着张巡,把妻妾杀光,甚至杀光了伤残的士兵。
虽然他们一直选择坚守,并且作出了吃人填饱肚子来守住城池的选择,但是最后还是因为身体虚弱,兵力不足,在10月被全部俘虏。但是张巡并没有畏惧叛军的威胁和劝降。睢阳坚守了整整10个月,这都是张巡的功劳。他的忠诚被载入史册,至于杀妾吃妾,只是他的无奈之举罢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02:56
说张巡是忠烈之士,并没有错。
从其“忠”看,为保家卫国,张巡仅率领7000人,面对敌人十几万人的团团围困,死战十个月,死守睢阳,拒不降敌。至睢阳城破被,以刀胁迫张巡投降,张巡宁死不屈,慷慨赴死。
从“烈”的角度,张巡每次督战时,大声呼喊,往往眼眶破裂血流满面,牙也咬碎,用正气征讨逆贼,即“每战,眦裂嚼齿皆碎”。被俘后敌人用刀撬开他的嘴,发现只剩三、四颗牙齿,可谓猛烈之人。
PS:至于张巡杀妾吃妾,史载确有其事。睢阳被围数月,粮草断绝,树皮、纸张也吃完,便张起罗网捕捉鸟雀、老鼠充饥,最后发展连皮制的铠甲都被煮熟吃掉的地步。鸟雀、老鼠、铠甲也吃完,张巡不得已杀了自己的妻妾,分给将士吃,张巡此举是为了带个头,此后张巡军吃了3万人。《旧唐书》有言,“所食人口两三万,人心终不离”。这件事争议千年。安史之乱后,朝议张巡功过时,有部分人罪张巡“与其食人,曷若全人”。但众议结果是张巡功大于过。也就是说,这些行为有其特定的背景原因,而且目的是为了守卫国土。但这样的历史,也让我们深思:在个人价值观很多时候出现矛盾的时候,究竟怎样的抉择才是正确的?张巡保家卫国坚守城池没错,但毕竟以“三万人的生命”为食,无论如何都是无法让人想象的。面对个人信仰和人本理念的冲突时,又该怎么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02:56
安史之乱爆发后,张巡死守睢阳,保住了江南与北方的经济通道。据说,睢阳城中粮食吃完后,张巡不仅杀妾吃妾,甚至杀百姓以充士卒之腹,这样才能使睢阳得以坚守一年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02:57
中国式的道德观是一张价值表,排在高处的,可以压过低处的,如果最高的一条不是“不得以人为手段”,那么,有太多的名义,顺手拈来,便可用来杀人。古代杀妻、食子之类的事,代不绝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02:57
因为在古代女人的地位低下,大部分妾都是买进来的,生死自然没有人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