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20:3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00:57
根据《佛说较量数珠功德经》的记载如下: •铁者:五倍; •赤铜:十倍 •真珠珊瑚:百倍 •木患子(无患子):千倍 •莲子:万倍 •帝释青子:百万倍 •菩提子:无数倍 《摄真实经》中,则分念珠之功德: •香木:一分 •黄铜、铜铁:二分 •水精、真珠:一分 •莲子、金刚子:二分 •诸宝、菩提子:无数分 另外《瑜加念诵经》、《守护国界经》、《苏悉地经》及《陀罗尼集经》等均有记载。未何所有的经书中所记载的,都是菩提子功德最大?因为此为易得之物,不论什么人,都是可以轻易的得到,无关你的身份地位。也不因你的财力有多悬殊。相反的,越是名贵的,功德却不如菩提?因为这些即是烦恼之因。佛说,看破,放下。又怎会让你因此而起烦恼?众生平等,佛法修心。所以不必太执著。 在佛教经典中,有关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木患子经》所载佛陀对波流离王的启示作为通说。*载:“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木患子。如是渐次度木木患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大善我当奉行。即敕吏民。营办木木患子。以为千具。六亲国戚。皆与一具。王常诵念。虽亲军旅。亦不废置。” 由此可知,波流离王在听到佛陀的开示之后,便开始用木木患子来制造佛珠,持念“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这应当是佛教当中,佛珠最初的起源了。佛珠虽然现已成为佛教徒的一项重要标志。但如果溯其本源,佛珠却并非佛教所创用。如古印度婆罗门教中的“毗湿奴派”,很早便有持用佛珠的记载,并且以律典为所依的南传佛教徒亦不曾流行过佛珠。于公元二世纪时代的“龙王皈佛”造像上,有一尊婆罗门像,其颈上是悬挂有佛珠的。我想,这就如同佛教起源于印度,大兴于中土“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道理一样,佛珠虽非佛教所创用,但却正是因为植根于佛教这块肥沃的土壤中。虽然木患子是在佛经中有最早的记载,但根据《佛说较量数珠功德经》的记载分类,却又单独把木患子和菩提子分开单列,我想菩提子不应指的是木患子。“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而菩提子,真正的含义,我想应该指的是心。用心做念珠,去敬佛礼佛。只要有心,任何物皆是菩提子。只是世人愚痴,非要把它归于着幻化的世界。便有了所谓的菩提子。在人们心中一般俗称的菩提子,皆是指的是星月菩提。而在藏地一般都是指的凤眼菩提。(此段,皆为本人拙见,仅供楼主参考之用。有不对之处,互相探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00:57
菩提子,不是菩提籽。其实,菩提子就是我们心中以后要成佛的种子,也是觉悟佛性的种子。市场上怎么有卖的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00:58
指的是觉悟的种子,钱是买不到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00:58
名菩提,非菩提 莫为名相所住哦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00:59
佛经里提到的菩提子是按菩提的表面花纹及颜色来命名,显宗用星月菩提多一些,密宗用凤眼菩提多一些。一些硬木果实都可以作为菩提子。
果实类,如树木果实,草木果实,果核等。刚果实制成的佛珠本身就含有成就佛果之意。佛经中最早介绍佛珠的木槵子(又名“无槵子”)也是一种果实。晋朝的檬豹在《古今注》中提到,木槵子“为众鬼所畏,故名无畏了也”。有些比较稀少,珍贵的果实本身据讲就有降魔、驱邪的力量,如木槵子、太阳子、月亮子、摩尼子、陀罗尼子、天意了、缅茄、五眼六通、金蟾子、木鱼子、菩提子、天竺子、修罗子、金刚子等等。其中缅茄、天竺子等木身就比较珍贵。这些果实都可以作为菩提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