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8:02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18:18
生物等效性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给予相同的剂量,其吸收速度与程度没有明显差别。当吸收速度的差别没有临床意义时,某些药物制剂其吸收程度相同而速度不同也可以认为生物等效。生物等效性与药剂等效性不同,药剂等效性是指同一药物相同剂量制成同一剂型,但非活性成分不一定相同,在含量、纯度、均匀度、崩解时间、溶出速率符合同一规定标准的制剂。药剂等效性不能反映药物制剂在体内情况。生物等效性参数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许多研究者都在探索更合适的评价生物等效性的参数。在生物等效性评价过程中,人们普遍认为,用auc代表药物吸收的程度,不仅适用于单剂量和多剂量研究,而且适用于速释和控释制剂。但对选择用于反映吸收速度的药动学参数,则存在较多争议。在多数国家药政管理部门的指南中,仍将cmax和tmax作为反映吸收速度的考核指标。
美国basson认为,cmax测定的是药物的最终吸收,而tmax能够反映药物的吸收速度,因此他提出在预计的吸收相内以等时间间隔采点来确定tmax,使其构成一个计数过程,这就为比较两种或多种处方的吸收速度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他还建议将cmax的作用*为考察“突释效应”,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
考虑到不同药物体内过程的复杂性及缓控释制剂的吸收代谢特性,俞凤池教授和吴畏硕士认为,在评价药物的生物等效性时,除考察auc、cmax和tmax之外,还应考虑半衰期(t1/2)、最小滞留时间(mrt)等其他药动学参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18:19
BE相关的有四种方法,但是这四种方法的地位不是等同的。如果有前边的方法可选择,就不能选择后者。
药代动力学参数,通过密集采血,获得药物吸收程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也就是AUC,然后进行统计学比较的研究方法(定量),首选。
药效学指标,通过临床上治疗效果的分级定量指标,获得效应-时间曲线,与参比进行比较的研究方法,好得还能进行指标的半定量(半定量),较推荐。
临床比较方法,不能检测体内的药物浓度,也没有药效学指标,只能以临床上综合的疗效终点来进行比较研究,只能综合性的进行指标评估,推荐。
体外研究,不推荐该种方法来验证生物等效性。这很好理解,药物进入人体后的生命历程很复杂,简单的体外研究不能很好的预测模拟药物在体内的情况,所以还是尽可能开展体内研究来验证生物等效性。但是前边三种方法均不可行时,若根据生物药剂学分类(BCS)证明研究药物属于高溶解度,高渗透性的时,快速溶出的口服制剂也可以采用体外溶出度比较研究的方法验证生物等效,因为该类药物的溶出、吸收已经不是药物进入体内的限速步骤。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18:19
溶出度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活性药物成分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制剂中溶出的速度与程度。溶出曲线是制剂在不同时间点获得的溶出度绘制的溶出度-时间曲线。溶出曲线反映了制剂的溶解和溶出过程。众所周知,药物溶出(释放)才能被吸收利用发挥有效性;控制药物的溶出量与溶出均一性可保证药品的质量可控性;在药品有效期内确保药物的溶出与均一性符合要求是保证药品质量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治疗窗窄的药物,控制药物的溶出速率,避免突释,才能保证这类药物的安全性[1]。因此,溶出曲线在控制药品的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稳定性、安全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溶出曲线作为口服固*剂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药品的研发、生产质量控制与上市产品监管等方面[2]。在生产研发方面,溶出曲线用于筛选制剂的处方与工艺,验证处方与工艺变更、原辅料来源变更、生产场所设备变更、生产规模变更、复生产,验证产品批内、批间均一性,建立产品放行标准。在上市后产品质量控制中,溶出曲线在控制产品批内、批间的均一性,质量放行标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溶出曲线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溶出曲线和生物
等效性研究的优缺点
由于体内生理环境复杂,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较多,人体生物等效性(BE)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评价仿制药质量和疗效的金标准。同样地,BE研究也存在局限性。BE研究费用贵、耗时久,部分药物可能会对受试者产生不必要的伤害,不便作为药品研发和生产控制甚至上市后监管质量控制的手段。如果能使用合适的溶出曲线预测体内BE研究,将大大节省药物开发费用,提高质量控制和监管效率,便于仿制药开发、一致性评价以及日常监管。
体外溶出曲线与体内药物行为之间的相关性一直存在争议。事实上,《中国药典》对药品溶出度要求往往较为宽松,无法反映制剂的体内行为。因此,溶出曲线在监管方面的应用仍受到*,多数情况下很难作为替代BE研究的有效监管手段。随着国际上体内外相关性(IVIVC[3]、IVIVR)、基于生理机制的吸收模型(PBPK)[4]、基于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的生物豁免等理论的发展与应用[5,6],溶出曲线在药物的研发、生产、监管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业界关注。
体外溶出曲线相比体内研究,存在如下优点:不受体内生理因素干扰,有时候能更灵敏地反映制剂的特点,且方法简单快捷,耗费低廉。由于体内生物等效性允许制剂间有20%的差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18:20
生物等效性 是指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给予相同的剂量,其吸收速度和程度没有明显差异。生物等效性与药剂等效性不同,药剂等效性是指同一药物相同剂量制成同一剂型,但非活性成分不一定相同,在含量、纯度、均匀度、崩解时间、溶出速率符合同一规定标准的制剂。药剂等效性不能反映药物制剂在体内情况。一个完整的BE研究包括生物样本分析、试验设计、统计分析、结果评价4个方面内容。[1]
生物等效性试验在新药开发和新药评价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开发已经临床试验证实疗效和安全性的已上市药物的新剂型、证明新剂型与原剂型是否生物等效;在创新药专利过期后,开发其仿制药物,证明仿制药物与创新药物是否具有等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生物等效性研究的目标是要证实等量同种药物的两种制剂生物利用度完全相同,最终使得在替换使用相关的两种制剂时具有相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针对生物等效性研究中设计与统计和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作简要概述。[2]
1 生物等效性的分类
按照等效性的程度可分为三种:平均生物等效性,群体生物等效性,个体生物等效性( 。
1.1 个体生物等效性:对于总体中大部分个体而言是生物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