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简单谈谈对校本教研的理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9:40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0 03:5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全国全市而言,已经由实验阶段、推广阶段,过渡到普及阶段。教师的培训也由过去的通识培训、学科教材培训,过渡到以校为主的校本培训。为了全面提高广大一线中小学教师的素质,重庆市教委明确提出了有关“四本”的要求,即“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与校本课程”。本文着重就“中小学新课程校本教研”中的几个问题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校本教研的内涵和外延

  (一)校本教研的内涵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教学实践(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校教育者(主要是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为主要目的,通过“自我反思,同行互助,专业引领”等形式开展的一种实践性教学研究活动。

  (二)校本教研的外延

  这个定义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它。

  1、教研阵地:是中小学。

  2、教研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当然不排除专业研究者、教研员等的参与和专业引领。

  3、教研对象: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

  4、教研方法:自我反思,同行互助,专业引领。从专业研究的角度讲,校本教研实际上就是一种行动研究。

  5、教研目的: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

  二、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

  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是自我反思、同行互助和专业引领。

  (一)自我反思

  《现代汉语词典》对“反思”一词的解释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我个人以为,作为一个教师或教育工作者,自我反思,主要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也就是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说明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教师反思什么?怎样反思?从时间和形式上看,我个人以为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及时反思

  及时反思,就是对刚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及时总结与思考,如“课后记与札记”、活动小结等。

  2.阶段反思

  阶段反思,就是对某一阶段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总结与思考,如“单元检测”、“周前会”、“月工作小结”、“期中分析”、“期末总结”等。

  3.终结反思

  终结反思,就是对某一项工作结束后进行总结与思考,如毕业班工作总结,专题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年度综合考评等。

  从内容和性质上看,可分为教学后记与札记、活动小结与工作总结、案例分析与专题论文、研究报告与调查报告等。

  (二)同行互助

  校本教研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

  同行互助,既是一种群体反思,更是一种交流性学习。在备课和评课和说课活动中,同行互助体现得最充分,其主要形式有:

  1.“集智式”的备课。全员参与,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总体思路是“分块备课、说课分析、个人修改、注重反思”。即先由教师分块备课,然后备课教师进行说课分析,大家提出修改意见,教师们再根据各自的风格和学生的需要进行改写,并总体调整进度,重点课文由一位教师率先进行尝试,大家听取其教学反思后再进行调整和补充。这样既保证了大家都有充分的教学准备,又不失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共享式”的备课。组内同伴分工负责,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如教学资料的搜集和课件的制作等,每位成员要尽量提供自己所掌握的教学资源,不能有一丝一毫保留和自私自利之心。此外,大家在业余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搜集自己所知道的网站,把找到的课件、图片、地图、视频、习题等加以整合,分门别类建立文件夹,提交给各位同行共享,这也是一种较好的同行互助方式。

  3.“沙龙式”的评课。全校教师既可分学科评课,也可不分学科,进行综合式的评课。强化参与意识、研究意识、互动意识。没有权威,没有指令,突出多元、反思和生成。教师人人有发言的机会,个个有交流的时间,学科与学科之间有所了解,教师与教师之间有所互动。

  4.“1+1式”的评课。即在活动结束后的互动阶段,要求每人就这堂课或这次活动谈一点成功之处与一点需改进之处。要求:(1)要事先布置强调;(2)要规定发言时间;(3)发言者要体现自身水平。这种互助方式,有利于克服互动双方在活动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5.“比赛式”的说课。说课就是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等教学预案面对同行、教研人员或考核人员展示出来,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说课活动的好处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答案。根据我们的实践和理解,说课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2)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 (3)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5)有利于优秀教师的脱颖而出。说课的类型很多,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按学科分:语文说课、数学说课、音体美说课等;按用途分:示范说课、教研说课、比赛说课、考核(评研究员)说课、选拔说课等。说课都是在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的,尤其是“比赛式”的说课,多是集体备课后,由参赛者展示出来而以。说课的技巧及注意事项:(1)内容要正确;(2)重点要突出;(3)过渡要自然;(4) 时间要合理; (5)表达要清楚;(6)媒体要和谐;(7)仪表要得体;(8)理论要有依据;(9)个性要张扬;(10)准备要充分。

  (三)专业引领

  什么是专业引领?一般来讲,专业引领是指专家、学者等的学术指导,但据专家们的意见,专业理论、学科知识的学习、获取网络教科研信息甚至高质量的互动也可以看着是专业引领,我还认为,同伴中教育理论水平较高、教学技艺较强的,对某一问题有独到见解的,也算是专业引领。

  “校本教研”以校为本,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自我封闭。在新课程校本教研实施中,教师需要专业引领,需要大学、专业研究机构和专业研究人员的支持和帮助。说到底,就是要建立一个多种力量介入的教研共同体,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研机构、进修校等与中小学进行合作,可以使新课程校本教研形成一个从封闭走向多元开放的格局。

  1、请进来。一是请课程理论专家来校打开教师的专业视野,如国家课程中心或西南课程中心的专家、教授等;二是请既有理论素养,又有一线教学经验的专业人员,引领教师改进教学实践,如各级教育科研院(所)的专家或教研员等;三是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国家级、市级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到校上课或举办专题讲座,发挥他们的专业引领作用。

  2、走出去。积极参与一些全国性、全市性的研讨会,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3、带徒弟。在校内建立“导师制”,利用校内的优质资源,开展“传、帮、带”活动,充分发挥校内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4、网上聊。在网上开辟专家答疑、互动论坛栏目,教师们平时可以随时提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答疑,也可以听听专家的解答。

  5、书中学。靠读书来进行专业引领。书是专家、学者写出来的,靠读书来引领,省时、省钱,且效率高。荀子曾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个教师只有读书学习,才有反思能力,才有能力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我们倡导多读教育经典,读教育报刊,读人文著作等。

  三、校本教研的创新模式

  从哲学层面上讲,模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所拥有的共有观念;从实践的层面上讲,模式是一种可以操作的程序。在这里,我主要是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来使用模式这一概念的。

  前面对“自我反思、同行互助、专业引领”这三种基本形式进行了初步探讨,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这三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因此,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校本教研综合创新模式很值得研究。校本教研的创新模式很多,我个人以为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行为暴露”模式。

  教师行为展示在前,同行互助或专业引领在后。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步:1、行为展示,发现问题;2、教师反思,同行互助;3、二次反思,重新设计;4、实践动用,不断提高。

  (二)“理念引领”模式。

  理念引领在先,行为展示在后。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步:1、确定主题,共研方案;2、行为展示,观察分析;3、相互切磋,促进反思;两次实施,不断提高。

  (三)“学科交流”模式

  多学科校本教研,即要求教师跨学科听课、评课。传统的评课模式,大都是同学科的老师在一起进行评课,主要是从本学科的视角进行评价;而跨学科的评课模式,却实现了不同学科的老师来看待一个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老师的听课和评课就更接近于学生的视角。多学科的校本教研,使得教师在多视角的关注下得以成长,也给校本教研带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全校的资源共享。“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个观点象征着传统,而“内行、外行一起看门道” 则是我们在传统上的创新。

  (四)“教科合一”模式

  为了有效地引导教师结合教改实际,开展问题研究,提高研究能力,学校可建立小课题立项评审制度。让教师们以自我认识为基础,自我需求为前提,自我研究为方式,解决问题为目标,开展周期短,见效快的小课题研究。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步骤是:1、提出问题;2查找原因;3、增添措施;4、设计方案;5、具体实施;6、总结交流(评估反思);7、提出新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学校教科室或教导处要加强管理与指导。学年结束后,教师们不再是泛泛地进行教学工作总结,而是依据研究方案和实践,总结经验、梳理成果,形成论文。经学校评审,有价值的经验或论文,及时组织交流推广,并予以相应的表彰、奖励。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小课题研究,将校本教研与教育科研有机结合,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五)“专题探讨”模式

  论坛式的互助与引领。讨论主题来自一线,中心发言人就是同伴。针对新课程理念下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怎样布置作业?如何处理好教学生活化、过程与时间、生成与预设、自主与*等问题。把这些问题当专题,让每个年级承包一次活动设计,人人上阵,各施所长。每一次活动,老师们都要做好充分准备,都要充满自信的演讲,要让大家觉得同伴中也有“专家”。

  (六)“自学互助”模式

  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和专业引领,用所学理论及新的理念指导自身改进或创新教育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采取:1、自选目标,开展学习。教师自选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有针对性的学习;2、开展交流,优势互补。学校可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信息交流,信息整合,信息收集,信息输导,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3、给予评定,指明方向。学校校长对教师是否达到阶段性目标要给予评定,对教师下一步发展应指明方向,鼓励其向更高一级目标奋斗,把学校办成教师终身学习的场所和专业成长的摇篮;4、成果撰写,整理归档。对整个过程中有价值的材料进行收集或深加工,集撰写、保存、推荐、评价于一体,包括成果撰写与归档两项重要工作。

  (七)“城乡联动”模式

  以优质教育资源为主体,以农村地区、相对薄弱学校为服务对象,通过联合开展校本教研,把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和相对薄弱学校去,带动其发展。要真正实现城乡联动,首先是教委、教研部门宏观协调,选择条件较好的学校,对口扶持农村和相对薄弱学校;然后是示范学校(大型学校)要在学年或学期工作计划中列出本校向帮扶学校上展示课、研究课等教研活动的时间与人员,落实与帮扶学校教师结对子的教师名单,并按计划开展活动;再是农村中心校要与村点校实施联动,让中心校带动村点校。各区域学校之间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主题开展合作与交流。

  (八)“阳光团队”模式

  所谓“阳光”就是公开、透明,充满活力,所谓“团队”就是指一个小集体。将学校成员以不同的方法分成若干个团队,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各种教学教研或者竞赛活动。以这种形式开展活动,可以有效整合资源,凝聚集体智慧,熔炼团队精神。

  四、校本教研的主要特点

  (一)教研主体的广泛性。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的广大教师,学校的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家长都可以参与校本教研,学校以外的专业研究者、教研员等也可以参与或者专业引领。肯定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广大教师,对于改变教研、科研与学校第一线的教师无关的观念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校本教研的广泛性,可以帮助或促进教师尽快从一名“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二)教研对象的针对性。

  校本教研的对象是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问题源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并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因此,必须具有针对性。研究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广大教师教研水平的过程,教师应具有问题意识,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时研究、探讨、解决问题,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三)教研方法的多样性。

  学校不同,教师不同,学生不同,遇到的问题会有所不同,所研究问题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教研方法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并与校本培训、校本科研和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

  (四)教研过程的反思性。校本教研强调对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反思,这种反思既是一般意义的“回顾”,也是广大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从中总结行之有效的做法。

  (五)教研目的的发展性。

  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要实现这一核心理念,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并最终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五、校本教研的重大意义

  (一)教师本身需要“校本教研”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自己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不仅仅是承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和“蜡烛”的角色,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自身也需要不断的成长和发展。教师这门职业是一门专业化的职业,需要进行专门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和训练。而成为专业化教师的最好途径就是参与研究,对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进行系统、规范、严谨的探究。目前,在国内外教育领域,“教师作为研究者”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共识,是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教师本身发展的方向。“教师作为研究者”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对新课程教育教学进行反思,需要教师同事或同伴之间相互的合作和帮助,需要校外专业研究者的专业引领,也就是说,对新课程校本教研提出了需求。

  (二)学校发展离不开“校本教研”

  自上而下的培训,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对局部的学校和学校的老师来说,还有可能脱离实际的现象。而校本教研,是以问题为中心,即把遭遇同样问题的老师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培训的结果是使教师学会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有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在适当时候可以把专家学者请到学校一起解决。非常直接,非常实用。再说学校这么多,有关职能部门也没有精力去面面俱到。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为了学校的发展,我们更应该大力提倡校本教研。

  (三)课程改革呼唤“校本教研”。

  课程改革的推进、新教育观念的建立是一个痛苦的、漫长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培训就可以完全解决问题,要靠持续不断的学习与实践、反省与矫正、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来逐步完成,也就是说,必须通过新课程校本教研来逐渐改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来实现。同时,尽管在课程改革实施当中,对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进行了认真的解读,初步了解了它们的特点及实施要领,但这无疑是表层次的。课程改革实施中,会遭遇原先估计不到或者估计不足的困难与难题。例如,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在大班额下,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适当的评价学生?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如何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如何开发校本资源?如何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操作层面上的问题需要校本教研来解决。

  六、存在着的问题及思考

  我们对校本教研的独特优势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还有很多现实问题值得思考和解决。

  (一)学校、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亟待增强

  校本教研作为推进课改进程的首选策略,其重要性正随着改革的深入日显突出。但校本教研对于学校和老师而言,又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在理论上还缺乏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在实践方面也没有系统而成熟的经验,这些都将会成为学校发展的障碍。因此,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对它的认识,并在教学、教研中积极实践,从而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使校本教研得以深入。

  (二)校本教研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亟待解决。

  在实施过程中,不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新课程及校本教研的目标认识不清,以致学校之间、学科之间、城乡之间的校本教研发展很不平衡,影响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这一问题应亟待解决。

  (三)校本教研专题培训亟待加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校本教研成为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针对学校领导和教师缺乏校本教研的理论和实践操作经验这一实际问题,有必要开展校本教研专题培训,把专题培训与学科校本教研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校本教研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切实提高学校领导和广大中小学教师从事校本教研的能力和水平。

  (四)教师的负担亟待减轻

  由于农村小学教学点分散,再加上编制紧张或有编无人,导致教师负担过重,工作量大,不数教师一人承担多学科的教学任务,课时多,头绪多。特别是有的村小教师,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尚且吃力,开展教学研究更是困难重重。另外,校本教研本身就需要充足的时间作保障。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使教师有时间、有精力开展研究,也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共同研究解决的。

  (五)校本教研的保障机制亟待健全

  建立和完善与新课程校本教研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应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免费教育,中小学教育经费实行财政划拔,看起来是好事,但因多种原因,负债学校较多,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经费得不到保障,再加上各级对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评价机制不构健全,影响了学校和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积极性,这是制约校本教研的正常开展,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的瓶颈。因此,各级党政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健全和完善校本教研的评价机制和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以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来源:http://www.xbjy.net/yanj/llyj/jiaoy/200811/50925.html
  更多:http://www.xbjy.net/yanj/llyj/
  可以直接在这个网站搜索一下如按标题搜索“校本教研”,好多呢!!!!

参考资料:慢慢查哈:http://www.xbjy.net/yanj/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