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0:48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6 23:11
苏州工业区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在国家层面上设立的开发区。它坐落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江区,总面积为288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园区之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6 23:11
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6 23:11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间重要的合作项目,1994年2月经*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7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发展面积80平方公里。我们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国际化、园林化的新城区。
作为中新两国*间重要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江苏*、省*和苏州*、市*一直把园区项目作为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予以全力推进。十二年来,在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40%左右,累计上交*和省市各类税收46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过40万个。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0亿元,同比增长1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2.5亿元,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395亿元,增长11%;进出口总额500亿美元,其中出口251亿美元,分别增长23%和31%;新增注册外资3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在较高平台上继续稳步增长。
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4%左右的土地、人口和7%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6%左右的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和30%左右的进出口总额。同时,每万元GDP耗水5.8吨、耗能0.43吨标准煤,每度电产生GDP25元、工业产值超100元,达到了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初步走出了一条高产出、低能耗、无污染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招商理念,更加注重引进项目的质量和成效,税源型项目、研发型项目、生产性服务项目以及高科技项目明显增多。目前全区累计引进合同外资26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6亿美元,注册内资915亿元,形成了内资外资、二产三产“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从地区结构看,来自欧美的项目占49%,日韩占18%,新加坡占6%,港澳台地区占22%。从投资规模看,投资上亿美元项目超过60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区内项目平均投资额超3000万美元,6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01个项目。从产业层次看: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尤其是在IC、TFT-LCD、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并成为中国最大的液晶面板出货基地和芯片封装测试基地,大型客车和芯片产能均居全国前三位。
2、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把科技进步作为立区之基、强区之本,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1)加快完善创新载体。先后组建了科发、创投、教投等国资创新投资主体,累计投入130余亿元,启动建设了国际科技园(国家级软件园)、独墅湖高教区、生物纳米园、创意产业园、中新科技城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200余万平方米,构建了市场招聘、猎头招聘和上门招聘三大人才引进网络,引进中外一流高校10余家、各类人才中介机构50余家。(2)加速集聚创新主体。先后建成了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等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拥有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20余家、各类研发机构60余家、博士后工作站6个,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超过2万名,尤其是院省市共建的中科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机构正式落户园区,标志着苏州的国家级研发机构实现零的突破。(3)持续优化创新氛围。先后建设了集成电路设计、软件评测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三大公共技术服务与支撑平台;设立了总额超过30亿元的创投引导、创业担保、人才培养以及IC设计、软件动漫与生物纳米等领域的发展专项基金;成立了注册资金17亿元、排名全国前五位的风险创投公司,与怡和、以色列无限创投开展合作,形成各类风险创投机构10家。目前,园区以占全国十万分之三的土地,创造了全国约3%的IT产值和16%的IC产值,汽车零部件和软件外包销售收入分别占到苏州市的55%和90%,高新技术产业利税总额占苏州市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3、三产发展后来居上。按照省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示精神,积极推进园区服务业发展“倍增计划”,重点围绕“金鸡湖、独墅湖和阳澄湖”做文章,先后投入200余亿元,兴建了现代物流园、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博览中心等大型生产服务设施60余万平方米,建成了左岸商业街、金鸡湖商业广场等各类商业载体50万平方米;相继引进了沃尔玛、家乐福、世纪联华等10余个知名商业品牌,入驻了美国普罗斯、日本通运等20余家国际物流公司,集聚了汇丰、英国渣打等20余家中外资银行以及普华永道、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等30余家知名专业机构,有力促进了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升级。2006年全区新增服务性企业1480家,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环金鸡湖区域正在成为苏州市新的现代商业文化中心。
4、城市功能持续提升。园区开发突出了“以人为本”理念,较好地体现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形成了较强的综合环境优势。(1)坚持规划先行。从开发伊始,园区就编制了具有前瞻性的总体规划,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余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和“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2)适度超前投入。先后投入400余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按照“九通一平”标准,基本完成了8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主要基础设施开发。(3)高标准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积极打造生态园林城区,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累计新增绿地2000万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超过45%,为区内企业和居民提供了最佳的创业和居住环境。目前,中新合作区就业人口超过12万人,居住人口近10万人,其中外籍人士近万人。
5、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园区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注重资源集约利用。积极探索“清淤、治水、取土、扩地”相结合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率先取消农村宅基地审批,大力推广“零土地”招商,鼓励商品房和标准厂房等各类建筑向高层发展,区域发展呈现出经济较快增长—能耗有所下降、利用外资增多—工业用地下降的“两增两降”良好态势。(2)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牢固确立“绿色招商”理念,坚持环保部门“一票否决”制,努力从源头控制污染项目进入。十多年来,因环保因素被否决的项目有200余个,累计合同外资超过20亿美元。同时,率先在全国开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创建试点,区域环境整体通过ISO14000认证。(3)注重和谐社会构建。坚持“以德治区”和“以人为本、重在建设”方针,通过“虚事实做”的形式,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从富民、亲民、便民角度出发,统筹社会资源力量,综合推进科教文卫、生态环保和扶贫帮困等各项实事工程,全面建立完善以邻里中心为依托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积极创建“平安园区”,完善社会综合治理网络,努力打造最佳人居和创业环境。
6、富民工程优先实施。我们始终将执政为民和富民优先作为*、*的第一责任,不断加大富民强区、城乡统筹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力度。(1)注重区镇联动开发。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快区镇基础设施对接,初步形成了“一体两翼、南北呼应”的大开发格局,全区累计新建动迁房近700万平方米,90%农户已迁入现代化居住小区。2006年所辖三镇综合实力均居全市前列,在最近的全国千强乡镇排名中,娄葑镇位居第五。(2)加大富民工作力度。在加快推进“就业创业五个一工程”(即建立一本IC卡就业管理台账,强化一种技能培训,腾出一批适应性岗位,培育一个创业光荣氛围,探索一条股份合作、失地不失业的*新路子)的同时,进一步实施“新农村建设五个一工程”( 即建设一批创业园、专业市场等富民载体;积极培育一批富民合作社、民营股份公司等富民实体;发展壮大一批螃蟹、水八仙、苇编等特色产业;重点扶持一批小老板、土老板、经纪人等致富带头人;尽快兴建一批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等便民利民设施),进一步提高农民富裕程度与文明程度。目前,95%征地待安置劳动力已重新上岗就业,其中自主创业当老板的超过5000人。(3)强化社会保障功能。建立了以预筹积累、个人账户为主,涵盖医疗、住房、养老和失业救济等各项社会保障的区域性公积金制度,健全完善了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及大病统筹制度、征地农民保养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对社会和农村弱势群体,建立了贫困帮扶制度,对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目前,企业参保率已达100%,各类参保人员超过27万人,基本做到了“老有所养、贫有所济、病有所医、难有所助”。
今年是党的十七大召开的喜庆之年,也是园区在高水平小康新起点上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转折之年,我们将瞄准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苏州工业园区要建成全国发展水平最高、竞争力最强的园区之一”的目标,按照“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突出和谐社会主题,深化中新友好合作,进一步加大跨越发展力度,努力走出一条又快又好、富有园区特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一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促进产业层次升级,加快主导产业向高增值知识经济阶段转型,促进资源要素向高效益领域集中,鼓励企业“大脑”在园区、“核心技术”在园区、“高中端工艺”在园区,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二是强化科技自主创新。加快实施“科技跨越计划”,不断推进微电子、生物、纳米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发展,积极探索建立以市场为纽带的“官产学研”互动机制,努力将开放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力争“十一五”期末,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5%左右,形成200家以上研发机构、300万平方米科技载体、3000家以上创新创业企业群体,努力实现从“园区制造”到“园区创造”的提升。
三是推进城市加速繁荣。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按照国际化、现代化、园林化新城区要求,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形态构建力度,全面推进服务业“倍增计划”,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流量经济”、“消费经济”与城市功能“要素经济”,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构筑东部新城区的核心商圈。同时,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力度,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效率,力争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超过20亿美元。
四是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更多地关注增长均衡、机会均等和社会公平,妥善处理好“平均数与大多数、一次分配与二次分配、鼓励先富与追求共富”的关系,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力度,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积极繁荣园区文化,注重打响园区品牌,努力走在省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列。
五是深化先行先试改革。充分发挥园区“先行先试”的功能优势,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升中新合作水平,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协调发展,通过建立高效的管理*、科学的决策体系、现代的企业制度、完善的信息网络、动态的人事管理制度、弹性的分配机制、健全的监督和社会保障*,确保*机制活力永存,更好地在改革开放中发挥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参考资料:http://www.sipac.gov.cn/yqjj/t20031218_13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