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柏拉图的含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8:53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9 06:41

1、柏拉图其人(希腊语:∏λάτων,英语:Plato,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原名叫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后因强壮的身躯和宽广的前额,改名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等意思)。家中排行老四。柏拉图是其体育老师给他起的绰号。

他出生于雅典,父母为名门望族之后,从小受到了完备的教育。他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对*感兴趣,20岁左右同苏格拉底交往后,醉心于哲学研究。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使他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离开雅典到埃及、西西里等地游历,时间长达十多年。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设的花园和运动场附近创立了自己的学校_--学园(或称“阿卡得米”,Academy)。学园的名字与学园的地址有关,学园的校址所在地与希腊的传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有关,因而以此命名。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也因此而得名,它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学园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学园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较大,课程设置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

公元前367年,柏拉图再度出游,此时学园已经创立二十多年了。他两次赴西西里岛企图实现*抱负,并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施,但是却遭到强行放逐,于公元前360年回到雅典,继续在学园讲学、写作。直到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80高龄去世。

柏拉图才思敏捷,研究广泛,著述颇丰。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有很多是以苏格拉底之名进行的谈话,因此人们很难区分哪些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图的思想。经过后世一代代学者艰苦细致的考证,其中有24篇和4封书信被确定为真品,主要有: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篇》
《理想国》
《巴曼尼得斯篇》
《会饮篇》
《斐多篇》
《斐得若篇》
《美诺篇》
《蒂迈欧篇》
《克里底亚篇》
《普罗泰哥拉篇》
《高尔吉亚篇》
《智者篇》
《*家篇》
《斐利布斯篇》
《法律篇》
柏拉图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柏拉图思想

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The Republic)中,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在《律法》(The Laws)则指出,“*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最好的国家。他在该书中同样指出,妇女和男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训练。

柏拉图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部门。他认为:“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可以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图认为宇宙开头是没有区别的一片混沌。这片混沌的开辟是一个超自然的神的活动的结果。依照柏拉图的说法,宇宙由混沌变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造物主为世界制定了一个理性方案;关于这个方案付诸实施的机械过程,则是一种想当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他设想宇宙开头有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从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产生出四种正多面体,这就组成四种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体,气微粒是正八面体,水微粒是正二十面体,土微粒是立方体。第五种正多面体是由正五边形形成的十二面体,这是组成天上物质的第五种元素,叫做以太。整个宇宙是一个圆球,因为圆球是对称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宇宙也是活的,运动的,有一个灵魂充溢全部空间。宇宙的运动是一种环行运动,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脚来推动。四大元素中每一种元素在宇宙内的数量是这样的:火对气的比例等于气对水的比例和水对土的比例。万物都可以用一个数目来定名,这个数目就是表现它们所含元素的比例。

3、柏拉图在西方的地位
柏拉图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比起来,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学派。在后世哲学家和*教神学中,柏拉图的思想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有的哲学史家认为,直到近代,西方哲学才逐渐摆脱了柏拉图思想的控制。

公元12世纪以前,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一直被梵蒂冈排斥,甚至欧洲已经不再流传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当时,柏拉图的学说占统治地位,因为圣奥古斯丁借用和改造了柏拉图的思想,以服务神学教义。直到13世纪,托马斯·阿奎那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解释宗教教义,建立了烦琐和庞大的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才重新被重视。

4、柏拉图式恋爱,也称为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当人类没有对*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参考资料:百科全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9 06:42

柏拉图〔Plato〕
约公元前427-前347,古希腊
公元前427年,柏拉图出生於雅典,他自幼受到良好而完备的教育,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且体格健壮。除了家庭的薰陶之外,给他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於正直善辩的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了,而苏格拉底以不敬神和蛊惑青年的罪名被处死的悲剧给柏拉图极大的刺激,随著年岁的增长,他对当时的政客、法典和习俗愈来愈感到厌恶,从而决心继承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并从事於缔造理想国家的理论研究。柏拉图曾在非洲海岸昔兰尼跟狄奥多鲁斯〔Theodorns〕学数学,并成为著名的阿尔希塔斯的知心朋友。约公元前387年,他回到雅典创办他的著名学园,这是一所为系统地研究哲学和科学而开设的高等院校,成为早期毕氏学派和后来长期活跃的亚历山大里亚数学学派之间联系的纽带。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八十岁高龄死於雅典。

作为一位哲学家,柏拉图对於欧洲的哲学乃至整个文化的发展,有著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认识论,数学哲学和数学教育思想,在古希腊的社会条件下,对於科学的形成和数学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推进作用。

我们从柏拉图的著作中,可以看到数学哲学领域的最初的探究。柏拉图的数学哲学思想是同他的认识论,特别是理念论分不开的。他认为数学所研究的应是可知的理念世界中的永恒不变的关系,而不是可感的物质世界中的变动无常的关系。因此,数学的研究对象应是抽象的数和理想的图形。他在《理想国》中说:『我所说的意思是算术有很伟大和很高尚的作用,它迫使灵魂就抽象的数进行推理,而反对在论证中引入可见的和可捉摸的对象。』他在另一处谈到几何时说:『你岂不知道,他们虽然利用各种可见的图形,并借此进行推理,但是他们实际思考的并不是这些图形,而是类似於这些图形的理想形象。……他们力求看到的是那些只有用心灵之日才能看到的实在』。

如果说数学概念的抽象化定义始於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麼,柏拉图及其学派则把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他们不仅把数学概念和现实中相应的实体区分开来,并把它和在讨论中用以代表它们的几何图形严格地分开。柏拉图是从理念论的角度去探讨数学概念的涵义的。亚里士多德阐释说,柏拉图是将数学对象置於现实对象与理念之间的,数学对象因其常驻不变而区别於现实对象,又因其可能有许多同类对象而区别於理念。

柏拉图十分强调脱离直观印象的纯理性证明,并严格地把数学作图工具*为直尺圆规。这种主张对於形成欧几里德几何公理演译体系,不无促进作用。

柏拉图也十分重视整数的学问,他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毕氏学派的『万物皆数』的观点。他认为宇宙间的天体以至万物都是按照数学规律来设计的。依赖感官所感觉到的世界是混乱和迷离的,因而是不可靠的和无价值的,只有通过数学才能领悟到世界的实质。

此外,柏拉图学派在数学中引入了分析法和归谬法;他给出了点、线、面、体的定义;他对轨迹也有较早的认识,还研究了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的问题。在算术方面,他们发现了级数的不少重要性质。在天文学方面,他们不只是追寻天文观测的表象,而是寻求完美的有关天体的数学理论。总之,柏拉图学派主张严密的定义与逻辑证明,促成了数学的科学化。

自公元前387年开始,柏拉图就把创建和主持学园教育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事业。虽然他认为学园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具有哲学头脑的优秀*人材,直至造就一个能够胜任治国重任的哲学王,但他深信:从事数学研究能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并因此是哲学家和那些要治理他的理想国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故学园在具体课程设计上继承和发展了毕氏学派的以数学为主课的方针。据说,他的学园门口写著:『不懂几何的人,不得内进』。

柏拉图倡导多层次的数学教育,在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了一种因材施教的原则。柏拉图并首次提出了普及数学教育的主张:『应该严格规定贵城邦的全体居民务必学习几何。……经验证明,学过几何的人在学习其他任何学问时,要比未学过几何的人快得多。』在柏拉图的指导下,学园的数学教育取得极大的成功。在公元前四世纪的希腊,绝大多数知名数学家都是柏拉图的学生或朋友,他们以柏拉图学园为数学交流活动的中心场所,形成以柏拉图为核心的学派,史称柏拉图学派。

美国数学史家博耶评论说:『虽然柏拉图本人在数学研究方面没有特别杰出的学术成果,然而,他却是那个时代的数学活动的核心……,他对数学的满腔热诚没有使他成为知名数学家,但却赢得了『数学家的缔造者』的美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9 06:42

柏拉图的含义??也许楼主说的是柏拉图恋爱吧

也就是精神恋爱
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以下几种意义:
1.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2.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
3.理想式的爱情观,即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4.在这世上有,且仅有一个个人,对你而言,她(他)是完美的,而且仅对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完美的对象,而且只有一个.

人们往往都只关注2、3,其实1、4才是真正柏拉图式爱情的正解。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中。在那里,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到了这世界我们都*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在他的理论中,没有哪一半是比较重要的,所以,男女四平等的。而且在观念世界的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也正在寻找着她/他。

说这些,没有其他的意义,我相信爱情,我也体会这精神上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我的爱情真的有点柏拉图的味道,我相信我正在寻找她,可是她究竟是不是我的另一半呢?也许不久就会有答案了。浪漫的爱情谁都想要,只要找到了她,我愿意融化她在浪漫的海洋~~~~

精神恋爱

柏拉图问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于是,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带着他走到麦穗田。叫柏拉图从中选一颗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颗而且不能回头望!
柏拉图觉得这太简单了。当他空手而回的走到老师面前时,老师惊讶的问他为什么会空手而回?于是柏拉图说出了空手而回的原因:当他走到麦穗田的时侯,
看见了一株看似不错的麦穗,原本想摘下,但回头想想:老师只限我摘一次,也许后面还有更好的呢!就这样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到了麦穗田的尽头,才发现自己的手中一株麦穗也没摘到!
于是苏格拉底笑笑了笑对柏拉图说:这就是爱情!!
我也觉得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和这个故事很相似,你们觉得爱情的定义是什么??

柏拉图式恋爱,也称为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以下的意义:

1. 理想式的爱情观 (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2. 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情

3. 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4. 在这世上有, 且仅有一个人, 对你(你)而言, 她(他)是完美的, 而且仅对你(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人, 都有其完美的对象, 而且只有一个。

第一个意义最常被使用, 但其实是一个误解。不过既然大家都这样用, 也就算是另一个意义了。这误解来自于柏拉图的一个有名的著作"理想国"。该书探讨如何建构一个理想的国度, 因其或许过于理想化而难以实现, 故有人以此来诠释何谓柏拉图式的爱情。

第二个意义也经常被使用, 但基本上也是误解。这误解来自柏拉图的形上学, 他认为思想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而我们看见的所谓的”真实世界”的东西反而不是真实的。

第三和第四个意义才真的是柏拉图的爱情观或两性观

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 在那里, 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 到了这世界我们都*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 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词也来自柏拉图的理论)。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

在他的理论中, 没有那一半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 男女是平等的。而且, 在观念世界的你(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 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也正在寻找着 你/你。

我不知道,这样的爱情现在是否真的存在,是不是真的不现实或者真的只是在童话中才有。

柏拉图式的爱情
只是站在爱人的身边;
静静的付出,默默的守候;
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拥有;
即便知道根本不会有结果,
却仍然执迷不悔,也就是这种不求回报的原因,
注定了它悲剧的结局;
最后
也只能是一条在远处守候的平行线;
只留下回忆中,美好的片段,
当作永恒!!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是理念论.他认为,唯一真实的世界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感受到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柏拉图把与事物和人们认识之外的一般的东西称为理念,认为只有理念才是真实的存在,因为它构成一个客观存在的理念世界,如善的本身,美的本身,正义的本身等.后来人们就把追求纯精神的行为称为"柏拉图式行为"
柏拉图式爱情只是柏拉图式行为其中的一个,还有其他很多,大家不能只想到爱情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9 06:43

柏拉图,古希腊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9 06:44

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前348)是西方古代大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和教育家。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
柏拉图哲学: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柏拉图式的爱情:精神恋爱,抛弃肉体*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