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8 11: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8 11:18
在人类复杂的思维活动中,形象生动的联想往往比抽象的理性联想更能引发“移情作用”。特别是在诗歌创作中,诗人通过时间感悟、空间体验或相似情感的触发,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推动了“移情现象”的产生。
时间感悟是诗人创作中的重要元素。它通过时间的流转,将思想与智慧转化为生命的深刻体验。诗人如张若虚在《春江花夜月》中,通过春的联想,赋予月光以同情,使客观景物具有了情感。如“可怜楼上月徘徊”,明月与孤独的女主人公产生共鸣,这便是“移情现象”的体现。
春天的生机盎然,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等诗句,就是春的联想引发的移情。另一方面,秋天的凄清也常引发诗人的情感投射,如“千里暮烟愁不尽,一川秋草恨无穷”,这些诗句都展示了空间体验如何与情感共鸣,形成“移情现象”。
空间体验则让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环境相结合。骆宾王在《易水》中,通过易水联想到壮士荆轲的悲壮故事,使“水犹寒”成为情感的投射,这同样是“移情现象”的例证。
再如郑板桥的题竹画诗,竹声与民间疾苦的相似性引发了“移情作用”,原本无情感的竹子,在诗人心中变得富有同情心。这种通过相似联想产生的移情,是诗人情感与外界事物交融的艺术表现。
英语为empathy,亦称“感情移人”。它以对象的审美特性同人的思想、情感相互契合为客观前提,以主体情感的外扩散和想像力、创造力为主观条件,是对象的拟人化与主体情感的客体化的统一。是审美认同、共鸣和美感的心理基础之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8 11:21
在人类复杂的思维活动中,形象生动的联想往往比抽象的理性联想更能引发“移情作用”。特别是在诗歌创作中,诗人通过时间感悟、空间体验或相似情感的触发,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推动了“移情现象”的产生。
时间感悟是诗人创作中的重要元素。它通过时间的流转,将思想与智慧转化为生命的深刻体验。诗人如张若虚在《春江花夜月》中,通过春的联想,赋予月光以同情,使客观景物具有了情感。如“可怜楼上月徘徊”,明月与孤独的女主人公产生共鸣,这便是“移情现象”的体现。
春天的生机盎然,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等诗句,就是春的联想引发的移情。另一方面,秋天的凄清也常引发诗人的情感投射,如“千里暮烟愁不尽,一川秋草恨无穷”,这些诗句都展示了空间体验如何与情感共鸣,形成“移情现象”。
空间体验则让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环境相结合。骆宾王在《易水》中,通过易水联想到壮士荆轲的悲壮故事,使“水犹寒”成为情感的投射,这同样是“移情现象”的例证。
再如郑板桥的题竹画诗,竹声与民间疾苦的相似性引发了“移情作用”,原本无情感的竹子,在诗人心中变得富有同情心。这种通过相似联想产生的移情,是诗人情感与外界事物交融的艺术表现。
英语为empathy,亦称“感情移人”。它以对象的审美特性同人的思想、情感相互契合为客观前提,以主体情感的外扩散和想像力、创造力为主观条件,是对象的拟人化与主体情感的客体化的统一。是审美认同、共鸣和美感的心理基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