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2:16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6 16:50
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只有一个仄声,符合格律吗?
符合格律,因为出了“雨”以外,还有一个仄声——“节”,“节”是入声字,也属于仄声,那么这句话的格律就是平平平仄仄平平,也是符合格律的。判断古诗的音,不能用现代语音来判断,汉语语音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宋朝人说话的语音和唐朝都有所区别,更何况是若干年后的我们呢。
杜牧的这首诗从我们小学就学过,但是语文老师只会告诉你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不会告诉你为什么是律诗。就算后来我们学习了现代汉语,了解了平仄,但也会有所疑惑,这种疑惑是正常的,因为杜牧是唐代诗人,他所使用的语音系统是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音,所以我们判断“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话要用中古音,中古音不同于现代汉语,它只有四个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后来人们写诗都依据的平水韵,平水韵虽是宋朝的,但它的语音系统与《切韵》的语音系统是一致的。因现代汉语与古代语音不同,所以如今人们写诗也分为两个派别,一派主张继续使用平水韵,一派主张使用新韵。
*时候的文人从小读四书五经,接受旧式教育,后来又接触了新式教育,既能写现代诗又能作格律诗,而21世纪的我们缺少了关于古代语音系统的学习,自然不容易理解。所以我们学习古代诗歌,必须了解当时人所使用的语音系统,不然则会一知半解。另外,因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差别过大,不止平仄有所不同,韵母也有不同,我们对于入声字和韵母的学习也只能多读多看多积累,才能正确掌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6 16:51
因为杜牧是唐朝人,所以应该按照唐朝的格律分析“清明时节雨纷纷”,分析结果是符合格律。古代人的发音和现代人的发音是不相同的,而且在几千年的转变当中诗歌的格律也发生了不少的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唐代之前的古诗就不怎么讲究格律,唐宋的格律又比较相似,元朝之后就更接近现代的格律,和唐宋时期又不相同。根据诗歌的形式,格律也不相同,比如说古诗、绝句和律诗这些讲究的格律都是不相同的。
我国唐宋时期的诗歌是非常有名的,唐宋时期对诗歌的要求也是不同于其它朝代的。唐朝之前的古诗对于平仄声的要求并不严格,比如骆宾王写的《咏鹅》,第一句只有三个字,鹅,鹅,鹅。你不管怎么去解释,他也不够你去平仄的。而杜牧时期已经不流行古诗体,所以杜牧遵循的是唐宋时期的主流诗歌的韵律。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歌用现代的普通话念起来就是“平平平平仄平平”,不符合当时的格律七绝“平平仄仄仄平平”的要求,但我们不能用现代的标准去评判唐代的诗句,我们研究一下当时的发音应该是“平平平仄仄平平”,律句第三字可平可仄,所以这首诗符合要求。
杜牧整首诗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它的平仄音分布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所以整首诗都符合唐宋时期的格律要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6 16:51
这个是符合格律的,节,这个字属于仄声,这一句诗的平仄就是:平平平仄仄平平,是符合格律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6 16:52
今人习写诗词,宜从平水韵体系入门。这可能在开始学习的阶段会多一点困难,但可以减少很多如题目中的困惑。在一定阶段后,如果真觉得不堪,转用新韵也不需费多大的劲。当然,这只是宜采用平水韵入门此观点的其中一个理由,更多的解释,可参阅本号免费课程中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