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2:1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4 08:50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大难题,近代以来由于科学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医学技术越来越高超,导致人类的寿命延长,婴儿存活率大幅提高,世界人口迅速增加,而人口快速增加的现象,一直受到各国*和科学家的关注。
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因人口大量增加造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引起冲突,甚至是战争。而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却又面临出生率低,甚至出现人口负增长的问题,人口下滑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人口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那么在古代,会不会也有类似的人口问题呢?人口问题古以有之,并不是现在的专利,中国在很早就有先贤研究人口多寡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来看看。
一、人口普查
通过人口普查,可以得到全国的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所在阶层以及职业,早在周朝就有了人口普查思想的萌芽,周宣王曾“料民于太原”,虽然只是调查兵员的情况,但已经有了人口调查的意识。
而这种思想一直有人宣扬,如吴起就认为“强国之君,必料其民”。可见很早以前古代先贤就开始重视人口问题了。
中国正真意义上的人口普查,应该是在清乾隆时期,由于清朝废除了废除了两千年的赋役制度,清初又有“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的*,使百姓所担负的徭役和负担有所减少。
再加之明晚期传入中国的红薯、玉米等高产量作物的推广,使人均口粮增加,人口这一段时间里高速增长,甚至因人口过多,皇帝都感到压力。
乾隆皇帝应该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因人口过多而有危机感的皇帝,乾隆五年户部请求皇帝清查全国人口土地及粮食产量,皇帝应允,据史料记载,乾隆五十七年全国人口突破三亿人,为“民数三万万七百四十六万有奇”。
这是第一次人口统计到具体人数的普遍,此后,清*每隔几年都会清查一次人口,直到清王朝灭亡前夕的1911年,最后一次统计人口数是四亿多,现在常常可以在电视中看到,*时期总是有人说四万万同胞,其根据就是出现在这里。
中国历代王朝(清朝除外)统计人口,主要是为了统计成丁人口,因为成丁人口才是缴纳赋税,服徭役,当兵的主体,统计丁口也是判断一个地方富庶与否的一个标准,古代也常常从人口稠密的地方向人口少的地方移民,如明朝从洪武到永乐年间,共进行了十次大移民。
元末明初,天灾再加上数十年的混战,使得河南、山东、河北等中午等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如记载“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而山西却又是另一番景象,此时的山西人多地少,社会矛盾大,如记载“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丁多田少”。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明太祖朱元璋用“分其丁口”的办法,将山西多余人口迁移至山东河南等地。因此,统计人口还可以给统治者制定*,平衡一下各地人口。
二、人口增长有利的说法
中国历来都希望自己“子孙满堂”,一直也有“多子多福”的观念,所以在古代每个家庭都会生育很多子女,尤其是贵族富户更是如此,如历史上一直有争议的子女最多的中山靖王刘胜,一直都说有子女120,虽然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如记载“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枝属百二十余人。”
一人尚且如此,何况一国,在古代人口多寡一直是衡量一国之国力的标准,就去毛*所说:“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所以古代的大部分的人口*都是鼓励生育,特别是皇朝初立的时候,因为王朝建立过程中,往往都会经历战乱,导致人口少,土地抛荒的情况严重,为了快速恢复国力,都会出台很多*,鼓励生育。
现在十五六岁谈恋爱会被冠以“早恋”的名头,常常会被禁止,而在古代,为了促进人口增加,十五六结婚生子的现象是社会常态,甚至十七八岁的女孩都有可能因年纪太大嫁不出去。
如记载春秋时越国法令:“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唐朝太宗诏令:“诏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宋朝律法也有类似规定:“在法: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
可见,在古代早恋不但无过还有功,甚至超过年龄不结婚,都算犯法,国家会强制婚配。
另一项*就是鼓励寡妇、鳏夫,再嫁再婚,*还会强行婚配,如唐朝“妻丧达制以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意思就是说,死了丈夫的妇女,为丈夫收制结束后,就必须再嫁他人,否则*就会强制分配。
这种*自古就有,一直到南宋注重女子贞洁才终止,可见,古代为了增加人口,*是多么的不遗余力。
古代另一个人口*,虽然不会增加总人口,却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成丁人口大量增加,那就是奴仆,在古代统计人口的时候,奴仆是不会算上去的,这就造成纳税人口远低于实际人口,为了增加成丁人口,古代几乎每个王朝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奴仆,使其成为自由民。
以明朝为例,明太祖诏令“诸遭乱为人奴隶者,复为民”。奴仆,使得隐匿的人口减少得到了大量的成丁人口,增加了国库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豪门大户的实力,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同时也因为提升奴仆为自由民,提高了他们的地位,也为朝廷收获了民心。
古代之所以大部分时间会有人口增长有利的思想,主要是古代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国朝有大量的土地来安置人口,一个地方人满为患了,向另一个地方转移就是了,比如秦朝曾多次向岭南移民,一是为了开发岭南,一是为了安置关中多余的人口。隋唐也有类似的岭南开发计划。
三、人口增长不利的思想
中国早就有了对人口增加对社会发展不利的思想,古代先贤中就有人认为,人口增长过快,会引起财富减少,食品不足等资源分配不足,甚至引起战争的,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就是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代表人韩非子。
他在《五蠢》中写到:“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在他看来,在当时的生产力情况下,这样的人口增长趋势,是十分危险的。
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改革家商鞅,认为人口和土地之间应该达到一个平衡,如商鞅写 到:“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数泽处一,溪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一,恶田处什二, 良田处什四,以会作夫五万。其山陵、数泽、溪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先王 制上分民之律也。”
这段话不仅可以看出商鞅人地相宜的观念,也可以看出他还根据当时的生产力,对人口和土地的关系做出了指导。
而即便是到了社会生产力相对较发达的明朝,抱着人口增长不利社会的思想的还有很多,如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写道:“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以养之? ”
而明朝的土地面积和生产力比起战国时期何止增加百倍,但古代先贤也从人口增长的规律中看到,人口无*的增加,但土地并不会无*的增加,这样到最后就没有东西可以养育人了,因此他们有提出了人口零增长的观念。
支持这种观点的先贤们认为,人口不增不减,维持现状是最好的状态,可以长久的发展,如“不若人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人口零增长”。这种观念早在唐朝就有了,大概也是世界上最先提出“人口零增长”的观念。
总结
其实不管是进行人口普查,还是人口增加或者是控制人口增加的*,都不能单单只看人口,而要全面去考虑,这其中土地的多寡是决定其中的关键,地广人稀的时候,大量土地荒芜,这个时候就需要增加人口。
而人多地少的时候,土地没办法再增加的情况下,就只能控制人口,这其实就是人们在土地和人口之间寻求一个微妙的平衡。在人口和生产资源之间把握一个度,而就是在当下研究这个度,都对我们的人口*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资料:
《国语》
《吴子》
《史记·秦本纪》
《沛公至咸阳》
《清史稿·高宗本纪》
《清史稿·食货志一》
《史记·五宗世家》
《明太祖实录》
《国语·越语上》
《新唐书·太宗本纪》
《名公书判清明集》
《令有司劝庶人婚聘及时诏》
《明史》
《商君书·徕民第十五》
《太平广记钞》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4 08:50
古代应该不会出现人口过多的问题,甚至由于频繁战争使得人口大幅减小。人口的增加是在最近几百年才出现的,就算古代人口过多一场战争下来,人口伤亡也会让人数大幅减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4 08:50
古人家族人口过多的时候,最主要做到事儿就是搬家然后迁徙。比如可以留家族的继承人继续留在故土,其他支派去往人少的地方再去开辟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4 08:51
古代的统治者会将人口进行移民,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以此来缓解土地的压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4 08:52
一、颁布法令让各地方*对自己所辖范围内的人口数量进行严格的记录和管控,对实施不利的地方进行严惩。
二、通过各种文人墨客的宣传让人们意识到人口太多的负担和坏处,从思想上改变人们对于多生孩子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