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5 18: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天前
在中国历史上,度量衡的长度单位有着丰富的演变。秦汉时期,一尺的长度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到了南朝,太史令钱乐之根据当时的标准尺(约为24.5厘米)校准了著名的张衡浑天仪。隋文帝统一后,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度量衡,规定官民日常使用的尺子采用北朝的大尺,长度为30厘米,而天文测量则使用南朝的小尺,通过冬至和夏至的日影进行校准。
唐朝时期,僧一行进行了子午线的测量,宋代司天监使用的圭表尺和元代郭守敬所制的观星台量天尺都沿用了隋唐时期的小尺制。1975年,考古学家在明代铜圭残件上发现了量天尺的刻度,其长度被确定为24.525厘米,与钱乐之的浑天仪尺度相吻合,这表明在长达1300多年的时间里,量天尺的尺值保持稳定,确保了天文观测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然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尺子长度则随朝代变迁有所调整,显示出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和标准。这种尺度的多样性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复杂交融,以及对实用性和精确性的不断追求。
中国古代度量衡与数学、物理、天文、律学、建筑、冶炼等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商鞅为统一秦国度量衡而于公元前344年制造的标准量器铜方升上刻有“十六寸五分寸壹为升 ”,用度量审其容。方升遗存至今。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件标准量器栗氏量包括升、豆、�三个容量单位。《考工记》详细记载了制作这件量器时冶炼青铜和铸造的技术条件及所包括的各个量的尺寸、容量和重量。
热心网友 时间:2天前
在中国历史上,度量衡的长度单位有着丰富的演变。秦汉时期,一尺的长度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到了南朝,太史令钱乐之根据当时的标准尺(约为24.5厘米)校准了著名的张衡浑天仪。隋文帝统一后,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度量衡,规定官民日常使用的尺子采用北朝的大尺,长度为30厘米,而天文测量则使用南朝的小尺,通过冬至和夏至的日影进行校准。
唐朝时期,僧一行进行了子午线的测量,宋代司天监使用的圭表尺和元代郭守敬所制的观星台量天尺都沿用了隋唐时期的小尺制。1975年,考古学家在明代铜圭残件上发现了量天尺的刻度,其长度被确定为24.525厘米,与钱乐之的浑天仪尺度相吻合,这表明在长达1300多年的时间里,量天尺的尺值保持稳定,确保了天文观测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然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尺子长度则随朝代变迁有所调整,显示出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和标准。这种尺度的多样性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复杂交融,以及对实用性和精确性的不断追求。
中国古代度量衡与数学、物理、天文、律学、建筑、冶炼等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商鞅为统一秦国度量衡而于公元前344年制造的标准量器铜方升上刻有“十六寸五分寸壹为升 ”,用度量审其容。方升遗存至今。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件标准量器栗氏量包括升、豆、�三个容量单位。《考工记》详细记载了制作这件量器时冶炼青铜和铸造的技术条件及所包括的各个量的尺寸、容量和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