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06: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17:45
目前国际公认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药物包括两大类:干扰素和核苷(酸)类药物。两者各有优缺点,患者应参照何种原则予以选择需要正确对待!
干扰素主要通过激发患者的免疫获得抗病毒疗效,因此疗效稳定,停药后不易复发,疗程一般为1年,不存在耐药问题。经干扰素治疗后e抗原的血清学转换率、表面抗原清除率明显升高,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降低,预后得到改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1年,e抗原阳性患者停药1年后有43能获得e抗原血清学转换,e抗原阴性患者约42在停药后仍能维持乙型肝炎病毒DNA10000 span=拷贝/毫升(相当于2000IU/ml)。当中3~8的患者甚至能出现表面抗原的清除。
核苷(酸)类药物的抗病毒活性较强,能很快抑制病毒复制,使绝大多数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DNA的复制水平明显下降,能较快改善病情。长期服用,可以延缓疾病进展、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和肝癌发生率,肝硬化中晚期的患者经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后,可以改善肝功能,延长生存期。然而,服用核苷(酸)类药物e抗原的血清学转换率低于干扰素,即使治疗期间转氨酶已经正常、病毒也查不到了,但是停药后经长短不定的时间,仍极有可能出现复发。因此,核苷(酸)类需要较长期服药、维持疗效才有抗病毒效果,随意停药有较大的反弹风险;但较长时间治疗又会使耐药发生的可能性逐渐增加。
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要求不同,不能绝对说哪种药物最合适。选择药物时,往往需要考虑年龄、肝病的程度、过去的治疗、生育需求、今后的生活追求、工作条件和经济条件等。一般情况下,可以首先选择干扰素类,因为疗程短,疗效相对稳定。干扰素治疗e抗原阳性患者,如果治疗前乙型肝炎病毒DNA2×108IU/m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较高(大于2-5倍正常上限值),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为A或B,肝穿刺活检提示肝脏炎症超过2级,则获得应答的几率会高一些。如果患者是年轻人或中年人,不大容易接受长期服药,尤其是还未生育孩子的男女青年,并且希望停药后获得稳定的疗效,那么用短期能停药的干扰素治疗会是更好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有以下情况者使用干扰素前请详细咨询医生:妊娠、精神病史(如严重抑郁症)、未能控制的癫痫、未戒断的酗酒或吸毒、未经控制的自身免疫疾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有症状的心脏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