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5:19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0 05:18
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是现在的“*戏剧学院”的前身,南京以后,该校迁往北京,并入国立戏剧学院。1939年至1945年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由南京迁至江安县,办学6年。其间剧专师生创作、排练上演了许多宣传抗日救国的剧目,为我国戏剧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戏剧大师曹禺、谢晋等曾在这里教学。江安旧址新中国建立后因修建县招待所,拆除了一部分,现保存了原文庙之中殿、乡贤祠、忠义祠及厢房,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皆为原剧专师生教舍。1985年江安县*将旧址辟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江安史料陈列馆”,收集和陈列有关剧专史料5000多件。1991年四川省*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该校位于南京鼓楼东南角的双龙巷一座纪念屈原的“屈子祠”的旧址,现已无法再寻到当年的模样了。
寻访双龙巷南京“屈原祠”踪迹。或许很多读者还不知道,在南京鼓楼东南角的双龙巷,也曾有一座纪念屈原的“屈子祠”,即古妙相庵的所在。清代中后期每逢端午节南京人纪念屈原时举行赛诗会,就多次在此举行。可惜的是,如今南京“屈子祠”已拆迁一空。 史料记载,上世纪50年代此处变成了一个工厂,后来又作为居民住所。南京“屈子祠”也从风光无限到日渐衰落,最终消失在新一轮城市建设的拆迁浪潮中,已经成了一个大工地,看不到一点祠堂的痕迹了。只有工地边一棵双人才能合抱的大香樟顽强地生长着,提醒人们这里曾是“池塘竹树、颇有野趣”之地。
这里也曾为石达开王府、曾国荃生祠。咸丰年间,太平军进入江宁(南京),建立太平天国。各路将领封王,于是纷纷在城内建王府造花园。翼王石达开见妙相庵一带风景殊佳,十分钟爱,遂将此庵作翼王府花园,遣散僧尼,禁绝香火,该庵从此冷落。太平天国失败后,湘军进入,城内各处官邸、王府花园因战争及人为破坏,大多被毁,惟独该园保存完好。湘军统领曾国荃一见十分喜爱,江宁(南京)诸绅士、见此遂将该园改为曾国荃生祠“以供曾威毅伯长生禄位”(见《同治上江两县志》),以了却曾国荃的心愿。妙相庵也得以部分恢复。同治后期至光绪年间,江南乡试恢复举行,每逢乡试之时,朝廷派来的主考官即以此庵为“下车行馆”,戒备森严,任何无关人员不得与主考官接触,以防走漏消息或被别有企图之徒打通关节。清朝末期,各地开办学堂,南京就办有三江师范学堂、水师学堂、陆师学堂等,可在全国尚无一所专门为华侨办的学堂。据《钟南淮北区域志》上说:“薛家巷内有屈子祠,本名妙相庵……后改为暨南学堂,以教华侨子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我国驻荷兰公使钱念劬派员到南洋等地考察,发现华侨长居海外,没有华文学校教育,对祖国历史文化渐行渐远,尤其是华侨子弟对祖国认同感有行将淡薄之势,即致信两江总督端方在国内办校,让华侨子弟回祖国读书。端方奏报清*准奏,在江宁(今南京)办校。因妙相庵环境及房舍设施甚好,又邻近两江师范学堂,即定此址办校,取名“暨南学堂”(今广东暨南大学前身),于当年秋季开办。首批选择南洋21名侨生到南京。因侨生多为广东、福建人,总督端方就推荐在“两江”任职的广东籍温秉忠、郑洪年到该校管理,温秉忠任学堂总理,所聘教员多为知识界名流,如余上沅等。
1947年谢晋曾在此国立戏专读书。辛亥*后,郑洪年与教育部*、暨南学堂董事董鸿祎商请恢复学堂。*七年(1918年),由江苏教育会负责人黄炎培派人着手恢复,改名暨南学校。1923年在真如建新校舍,暨校本部一并迁入真如。1932年,又在此办陆军大学,3年后陆军大学合并迁出。
1935年,国立戏剧学校成立,校址设在曾国荃祠堂,因为余上沅在戏剧界声望很高,被教育部聘为剧校校长。校址即定在暨校内。所聘教授皆为戏剧界有名望的专家,有应云卫、马彦祥、陈白尘、陈治策、曹禺、杨村彬、黄左临等。1940年,戏校改名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余上沅仍任校长。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南京原址复课。著名导演谢晋1947年在此攻读导演专业。新中国成立后,剧专与原华北大学艺校、东北鲁艺学院合并组成*戏剧学院。
参考资料:http://www.xhby.net/xhby/content/2006-05/30/content_1277496.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0 05:19
好象已经没有这个学校了,现在只有南京戏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