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4: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17:53
在 篆书字体里,它们的写法是一样的。例如,赵,通,越,过。等等。
我们知道篆书诞生于秦朝,应用于官方行文。然而这对于广大的民众来说,书写困难,辨认麻烦。于是,就逐渐兴起了一种隶书,它源于或者隶属于篆书字体,就叫隶书了(这倒不是说让奴隶们使用这种文字,那时候农历没有认字的机会与权利,虽然奴婢不是殉葬品了)。
于是乎,走之旁的字逐渐诞生了。如,达 :土羊,加上走之,无论道路多么崎岖,哪怕是崇山峻岭,山羊也能够过得去。这就是达到的达。道,部族的首领在前面走过的路,就是子民们的道路。所以就用首领的首,加走之旁。首领自然要具备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牺牲之后就是一具死尸。首倒过来写就是具。
经过了3000年漫长的文字演化,走字旁与走之旁 的字,就分道扬镳了。至于为啥,文字学家也没有说清楚。
有,本意是一只手握着一块肉。月字里的两横原是一点一点提,建国后,文字改革委员会一律把它改成了两短横。
明,左边原来是囧,右边是月。表示月光透过窗棂洒到屋内,屋内就明亮了。然而到了清朝,出现了另一个论点。说是有日有月才明亮。至今也没有定论(其实也无需定论)。
(喝着下午茶,愿与你在这个平台上聊聊天,不知是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