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除了猫狗之外,古人热衷于养蟋蟀,却为何要将蟋蟀在阳光下暴晒?

2024-09-14 来源:画鸵萌宠网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国人在娱乐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丰富生活不少人选择豢养宠物作为陪伴,这也令不少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了慰藉。

有人说现在中国的宠物文化是吸取了西方的发展经验,事实上中国古代有着上千年的豢养宠物历史,其中在清代中国宠物文化更是达到了巅峰。

那么当时的人们都养些什么宠物呢?

在清代最受百姓欢迎的宠物就是猫狗,这和如今并没有什么不同,相较于其他宠物,猫狗既不危险,又可以和人互动,显然是最好的宠物选择。

在更久远的古代,由于生产力的不足,人们豢养猫狗多是为了让它们捕鼠或者看家护院,在饲养方式上也没有太多讲究。

▲故宫里的猫

但清代是中国小农经济生产力的巅峰,那些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衣食无忧,也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照顾宠物上了。

在清代名贵的猫狗价格昂贵,人们为了照顾它们也不惜花费重金,比如那时澳门有一种从西方进口的小狗,其毛色类似狮子,具体品种已不可考。

▲古人画中的狗

当时一只澳门番狗的价格高达十余金,而且在购买后还要用上好的食物饲喂,在澳门甚至出现了“宁为番狗,莫为鬼奴”的说法。

当时人们还在饲养宠物的过程中总结了许多照顾宠物的办法,比如人们会在固定的日期清洗宠物,防止它们身上滋生寄生虫。

▲抱着宠物狗的宫女

其中农历六月六号是人们一起给猫狗洗浴的日子,这主要是因为从明代开始,这一天被选定为皇宫洗象的日子,百姓便也效仿他们在这天洗起宠物来。

随着人们在照顾宠物一事上投入的精力增加,清代百姓和宠物之间的感情也比之前的朝代更加紧密,当时一些王公贵族甚至整天陪着自己的宠物。

▲古人与宠物

比如清皇室后裔爱新觉罗·宝廷就在家中饲养了许多猫,自己则在一旁观察它们的动作,哪怕小猫捣乱他也觉得可爱异常,并写了《貍奴曲》来表达自己对于猫的喜爱:

“我家畜猫多于人,窃食遗矢爱弗瞋,结党横行共击犬,犬慑众,避且奔。汝当畏犬反畏汝,犬岂畏汝畏汝主,明知畜犬胜畜猫,爱汝柔媚兼丰毛。”

▲爱新觉罗·宝廷画像

清代百姓喜养猫狗的氛围也让他们对于猫狗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些猫狗的品种开始得到人们的追捧。

比如一身黑毛,只有爪子是白色的名猫“乌云盖雪”就是当时最受欢迎的猫,有人认为这会给主人带来好运。

▲乌云盖雪的小猫

从前面的《貍奴曲》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清代人们更倾向于饲养狗来作为宠物,但对于一些上年纪的人而言,猫则是他们的首选,这主要是因为猫和“耄耋”有谐音,这些老人希望养猫能够延长自己的寿命。

除了猫狗这一类靠陪伴主人提供情绪价值的宠物之外,清代的观赏性宠物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中尤其以金鱼和鸟类最受欢迎。

在清代之前,古人还是以池养金鱼为主流,这让大多数百姓与金鱼无缘,但到了清代,随着玻璃器皿的流行,鱼缸逐渐取代了金鱼池,成为了喂养金鱼的首选,这让金鱼这种观赏鱼类走出豪门,进入了百姓的生活。

▲如今的金鱼池

在清代之前,人们主要饲养野生捕捉的美丽金鱼,但这种方式无法满足人们增长的需求,于是一些商人开始通过杂交培育特殊的观赏品种。

到了道光年间,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很热门的行业,《金鱼图谱》等书籍的问世也标志着中国金鱼培育工作的成熟。

▲清代的玻璃器皿

由于清代玻璃鱼缸的制作工艺不似如今这般精良,因此养在鱼缸中的金鱼往往非常短命,当时的养鱼人便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总结出了诸如每天换水,同缸金鱼不得超过五条等法门,这让金鱼的生存率有了显著提升。

除了金鱼之外,在北京等大城市中,人们还十分钟情于美丽的观赏鸟类,当时北京的大街上每天都能看到大量提笼遛鸟的纨绔子弟,这也成了清末北京的一道独特风景。

▲晚清遛鸟人

那时人们喂养的鸟类分为三种,分别是用来观赏其形态的文彩鸟,听其名叫的善鸣鸟,以及会表演杂技的把戏鸟,其中前两种主要为贵族所喜爱,而百姓则多饲养梧桐、燕雀、交嘴等可以训练的鸟类。

清代养鸟之风从乾隆一朝开始兴盛,后来逐渐成为满清贵族的最大爱好,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北京城中遍布鸟市。

▲燕雀

其中以宣武门市场最为兴盛,用当时人的话说,在那里除了买不到凤凰,其他所有鸟都能买到。

买到珍贵的鸟儿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精心的照顾,其中尤其以善鸣鸟最为复杂,由于鸟儿天生向往自由。

如果一直将其放在家里,其情绪不佳,叫声也会变得嘶哑,因此养鸟人必须每天遛鸟,才能保证鸟的鸣叫状态。

▲遛鸟的鸟把式

但清代的贵公子们自然不愿意承担这个烦人的工作,于是“鸟把式”开始出现,这是一群专门帮公子哥养鸟的手艺人。

他们有着不外传的秘术,可以让鸟儿的鸣叫变得更加清脆,比如他们会在每天凌晨的时候遛鸟,因为这时候行人最少,鸟儿就不会受到惊吓了。

▲美丽的画眉鸟

和王公贵族相比,普通百姓更喜欢和自己养的鸟儿互动,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训练鸟儿去接自己抛出的食物。

这种训练不但可以增进宠物和主人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让他们在遛鸟时炫耀自己的成果,可谓一举两得。

▲鸟市

除了北京城之外,在富庶的江南一带人们也有遛鸟的爱好,当地人最喜爱的鸟类有白翎雀、画眉等等。

但清代时这一爱好只在江南富庶人家间流行,百姓并没有养鸟的爱好,因此当地的养鸟文化远不及北京发达。

除了上述宠物之外,蟋蟀、鹌鹑和鸡也是清代常见的宠物,不过这些宠物并不是用来观赏或者逗弄的,而是专门培养来参加搏斗比赛,为主人赢取钱财的。

在清代斗蟋蟀在大江南北都十分流行,其中在江浙一带尤其受欢迎,当时江浙等地会定时举办斗蟋蟀大赛。

▲观看斗蟋蟀的人群

参赛者拿来蟋蟀后,会有专人评定其大小与等级,然后为这些蟋蟀找到合适的对手,之后便是捉对厮杀的比赛了,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还会有工作人员在战斗前想办法挑起蟋蟀的斗性。

之所以江浙一带如此重视斗蟋蟀,主要是因为当时那里的人们把斗蟋蟀当做一种赌博的工具,而且每场比赛的下注金额十分巨大,为了避免出现争议,自然要把赛事变得正规一些。

▲斗蟋蟀漫画图

当时北京等北方城镇也会举行斗蟋蟀比赛,而且围观者也会下注,但由于清朝明令禁止用斗蟋蟀赌博,因此北方众人就只能赌些糕点,这让北方的斗蟋蟀比赛显得更随意一些。

人们为了培养出斗性更强的蟋蟀,会采用晒炼法来提升蟋蟀的战斗力,所谓晒炼法,就是将蟋蟀装进笼子里放到太阳下暴晒,在蟋蟀一动不动之后,再将其放到阴凉处休息,据说如此反复几次后蟋蟀就会变得更加好斗。

▲美术作品《斗蟋蟀》

虽然清代北京城中的纨绔子弟不能赌蟋蟀,但他们很快就找到了替代的办法,那就是斗鹌鹑,那时北京城中的斗鹌鹑场边往往挤满了观众,他们每次投入的赌注有时甚至能超过千两白银。

因此那些养鹌鹑的人对于这些鹌鹑十分看重,平日里将其置于锦缎制成的口袋里随身携带,鹌鹑吃的粮食更是比人吃的还金贵,一旦鹌鹑受了伤,还要为其敷药打理,可谓尽心竭力。

▲正在为斗鹌鹑做准备工作

和斗蟋蟀不同,斗鹌鹑的现场是静悄悄的,因为鹌鹑性格胆小,一旦看到阴影就觉得是老鹰来了,之后便忙着逃命,根本没心情和同类打架。

因此在斗鹌鹑的时候,围观者要离的远远的,直到分出胜负后才可接近鹌鹑,在这种方式下,相较于斗蟋蟀,斗鹌鹑过程中作弊的可能性更小,因此其每场比赛的赌注也更大。

▲如今的斗鹌鹑比赛

由此可见在清代我国已经出现了十分繁荣的宠物文化了,在饲养宠物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确实给古人们带来了不少的乐趣。

但与此同时,清代部分八旗子弟和达官显贵们对于宠物的过分推崇,这导致部分贵族耽于享乐,这对于清朝后期的发展产生了负面作用。

而且后来部分宠物被用于赌博,这对社会风气产生了恶劣影响,部分底层百姓整日游手好闲,只盯着手里的蟋蟀做着发财梦,这种玩物丧志的风气瓦解了百姓的进取精神,也是晚清一再堕落的因素之一。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清稗类钞》,徐珂撰,中华书局1986年版;

《清代风俗》,林永匡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

显示全文